翻开方便袋儿包裹的丝瓜种子才发现,这些被母亲带在身上几天用体温暖着的丝瓜种子已经发了一厘米多长的芽儿了。
“可该种了,这么长的芽了。”
三下五除二,挖坑,埋种,盖上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塑料布用以保温,旁边儿压上土块砖头,以防大风吹起。
我看着母亲将丝瓜种子芽尖儿朝下,按进土里,赶快制止:“随便放进去就行,这样长的芽儿了,一使劲就会插断了,这棵苗儿就废了。”
去年种丝瓜时,就芽尖儿该朝上还是朝下,争论过,还被一个同事嘲笑过,最后各按各的方法种,有的朝上,有的向下,都是插入土里的。那时种子刚刚“扭嘴儿”,如今芽儿都一厘米长了,确实不敢再向土里插,容易折断。
去年丝瓜出苗后,也没再想起比对怎么种下去的苗儿才旺,至于当初打过的赌儿,也忘了个一干二净。
今年才听母亲说,丝瓜种子先用水泡,待到漂浮的丝瓜种子都沉入碗底儿后,就是泡好了。再将泡好的种子放进塑料袋儿里,捆扎好,放到贴身的口袋儿里。
“装口袋儿里干什么?”
“暖着呀”
“暖它干嘛?”
“出芽快呀,气温低,体温高,这样出芽快。”
我也是醉了,还有这种加速出芽的法子,没想到!
这该是多么宝贵的种子,用人体“恒温箱”来保温出芽,比起晒太阳的塑料育苗大棚还好。
“您这是什么时候想出来的法子?”
“老辈子就这样。”
我一点儿也不相信,以前从没有听说过,除非“老辈子”这三字,是指一两年或两三年。
我记得以前育种,都是用少量水把种子泡在茶盅或者碗儿里,上面盖一个湿布,不断看看,看看,一旦布干了,就赶快再用水把它打湿,到种子扭嘴儿的时候,就种进土里,哪里用过这运动着的“恒温箱”?
母亲老了,多少有点儿糊涂了,说话也显得很夸张。
以前比我们几个年轻人都要好的记忆力,如今也常忘。就连上次没种完的菜畦,也找不到哪里没种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划定的记号儿,也记不起,到底是记号的哪边没有种。
我被迫翻开左边,发现有种子;翻开右边的,也有种子。那记号的意义何在呢?甚至将整个菜畦都翻开啦了都断断续续的看到了种子,最后哪里也没有种,胡乱地盖上地膜,有无种子,等出苗后就能确定了。
不只是忘事,手脚也慢了,虽嚷着要去干活,往往也干不了什么,但也不闲着,一会儿要说耧沟儿,一会儿要埋土。我说,您只管盖土就行了。
盖土,那是技术活儿。若耧沟儿深,可以少埋土;耧沟儿浅呢,可以埋多点土。上一个操作的失误,这一个环节可以补救。
母亲又恐我将大坷垃埋在种子上,种子顶不上芽来(不过,根据种子的力量,这个不成问题),所以要将每一个土块都碾碎,干活儿细发了,速度就慢了。
这些菜畦都是挖好后晾晒了十多天,平整后又浇了水,耧沟儿之前先用钉耙子耧好,用脚踏实,再耧沟儿点种,土干湿火候正好,土地好侍弄,不会出现大坷垃,可母亲就是担心我不细心。
和老人的缓慢相比,本来干活笨拙的我,立刻显出干活麻利来,我放下小锄儿,就拿起种子,帮忙埋土后,接着拿起地膜,就这样迅速种好了五个小菜畦,豆角、黄瓜、丝瓜都有,并且都盖上了地膜。
种丝瓜本在计划外,一看芽长了,也立马种上了。
“种菜如绣花”,虽比种大地要细致,但只要种到地里不深不浅,出来芽苗,比起绣花要求的美观来简单多了。我就是胡乱种上,俗话说得好“弯弯地不打弯弯粮”,菜亦如此。高效种菜的结果要等一周以后,以出苗情况才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