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军丽
同课异构《狐狸分奶酪》,每人抓住一个点,进行看课评课。这样的听评课方式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次看课、听课,我主要抓住“问题的设置与评价”中的主问题和分问题的设计层次,谈谈我的看法与想法。
崔义蒙老师的课堂亮点在于,让学生质疑课题,学生提出了4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围绕这4个问题而展开,这4个问题贯穿全文。同时抓住了“拌嘴”“笑了笑”“仔细瞧了瞧”这几个关键字词展开教学,让学生来感受狐狸的狡猾。
通过研究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我们看到于老师的每一节都会围绕着一个主问题而展开教学,这个主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贯穿全文的效果。三位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主线意识不强,主问题不明确。
一节课应该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的线索也就是这节课的主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在说课的时候,崔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在课堂上没有把这个主问题提炼出来。
这节课,这样来设计,我觉得会更好一些:
当学生看着课题提出:狐狸给谁分奶酪?它会怎么分?它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进行总结,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问题: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肯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让学生感悟体会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的时候,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为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抓住本节课的关键词句“笑了笑”“仔细瞧了瞧”,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一演这只狐狸,然后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狐狸的狡猾。让学生明白,小熊哥儿俩如果能够互相谦让,就不会被狐狸骗。
谭晓琳老师的这节课,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通过支架让学生来概括,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认为这样改一改,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后,老师领着学生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仔细研读课文里面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狐狸的狡猾。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炼出的关键词句已经板贴在了黑板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看着板贴复述故事或者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就不会偏离太远。
路茗老师整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泼的,同时也看出路老师准备这节课花费了不少心思。陆老师这节课的主问题意识已初见端倪。让学生围绕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展开教学。通过圈画表示狐狸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狐狸的狡猾。如果主问题意识再强烈一些,主次再分明一些,逻辑性再强一些,课堂教学中无关紧要的问题再少一些,就更好了。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多多包涵,仅供参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