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比赛,对参赛老师而言,它是一场历练和修行。千淘万漉,千呼万唤,却总是不尽人意,不入众眼。就我们每一个坐在台下听课的老师来说,它更是一场头脑风暴,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必将激发出不一样的火花:如果我站在讲台上,在接受众人的评判时,我又有何表现,在教学呈现时,我会作何调整。这样,在自我反省和比对中,我们才找到了与老师们同频共振的密码,得到了课堂教学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一上午,4节语文课堂展示,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应接不暇。来不及深思细想,却有一些粗浅的看法,姑妄言之。
最直接的感受:和而不同。首先是4个最好年华的老师,风采各异:或温润如玉,或才华横溢,或幽默风趣,或端庄优雅。同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气场。真可谓美各其美,美美与共。
如果要对这4堂课,做一个梳理,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课堂理念“新”:紧扣创新主题,课堂有了新的元素,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学习任务、活动引领、多文本联读等新课标理念有所呈现。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信》以爆火短剧《小玉壶逃离大英博物馆》创设学习情境;《雁门太守行》以“读懂诗歌”开展学习活动;《让人物“站”起来》以动作描写为训练要点的写作课,以活动引领课堂;《巧用多种描写,鲜活人物形象》以多文本联读,培养学生比较、辨析、整合能力。尽管这些新元素的呈现不够精巧,甚至有些粗糙,但必将给我们课堂带来历史性的变革。化用阿姆斯特朗一句话,你们现在的一小步,将是我们教育改革的一大步。
2.教学设计“巧”: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教育专家指出,“教与学是统一的,但不是同一的,教师的某一活动未必能使学生必然地产生相应的活动,即所期待的学生的反应,学习不是教授的简单的反射。”在这项复杂的活动面前,只有做好课前设计,才可能创造出适应学生身心自然节奏的教学,才可能营造出师生共盼的美妙课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信》以“知信—知情—知情怀”三环节,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实现了“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探究雨果立场”的教学目标;《雁门太守行》紧紧围绕“读懂诗歌”,巧设“结合注释,初读明意—结合典故,再读悟情—结合背景,深读知人”三环节,引导学生贴近诗歌反复读,达成了“读其诗—解其意—知其人”的教学目标;《让人物“站”起来》一课,在不同的课堂活动的开展下引出四个写作小妙招的传授,妙招一:细致观察,学生活动:我来比划你来猜;妙招二:分解动作,学生活动:我来模拟你来析;妙招三:准确用词,学生活动:我来朗读你来品;妙招四:巧用修辞,学生活动:我来朗读你来赏。课堂上教师展示的不仅是写作小妙招,也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小妙招,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既学会了写作,又学会了赏读,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的得了培养与落实。
3.作业设计“精”: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检测效果,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形式。“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是提质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则是减量的关键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信》一课,设计的作业为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阅读感受和收获,既是对所学的检测,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让人物“站”起来》写作课:请选择一位任课老师的上课情境,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片段,所用既为所学,同时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这几节课堂作业的设计,凸现了由“学科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科实践”的取向。
回顾这4节语文课堂教学,有获得,有遗憾,当然更多地需要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之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如何守住语文的本色,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实践去探寻和解决。
如何处理创新与语文教学本质的关系?
课堂呈现出许多新元素,固然是好的,但绝不是贴个标签完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还是回到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上来。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美美的读、静静的听、深深的思和美美的说(写),让学生在这些学习行动中感知语言、激活思维、提升审美,树立文化自信。4节课为我们提供出一个直观的、具体的研究的案例,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情境要有关有联,任务要有始有终,拓展要有度有节。如果要实施朗读活动,我想可以从选择朗读配乐、设计朗读脚本(出示范例,用特定的符号标出重音、长音、停顿等朗读要点),朗读成果展示(组内和班级展示,学生评价)等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体悟才是最深刻,最真实的。老师只需相机点拨。这次的课堂总的来说少了读,没有思,说得零碎,从而少了一份语文的本味。
追求有发展意义的教学。学生发展,学生真实的发展,真正的生长,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实培育,语文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教学方法为学生真实发展服务。我们需要朴实、扎实、务实的教学。朴实:教风回到关注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务实:立足实际,立足自己面对的学生开展,不能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看生成,看师生互动和上课效果。我们更希望看到师生自然互动,生成的状态。课堂应少一些指令性问题,多一些启发性的手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启发。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信》一课问题1:请找出赞美圆明园的词或句。若换为“阅读第3段,选择最能体现雨果对圆明园表达赞美的句子,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小组讨论后汇报)”,指向性更强,学生的操作性更具体,也更能启发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我们不应强势教,而应去追求让学生主动、充分学、展开学,以期实现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学无止境,创无终极,只有更新理念,用心钻研课标,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实践中处处有创新,处处能创新。愿我们每一个正泰语文人在正泰这片教育沃土上,外师内悟,且行且思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