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在最近的文章中指出,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忽略了对心灵的抚慰。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父母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
蒙台梭利在她的很多书中,都强调儿童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学前期儿童,我们应该要好好保护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免受伤害。而我觉得,一个人在遭遇批评时经常会产生极端的情绪,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我们要慎用批评,更要高度重视批评的方式和时机。
01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不要采用严厉的批评
那时候我还未婚,一次周末和男朋友(先生)在麦当劳吃饭,旁边的一桌是两对母女,两个小孩子都是四五岁的样子,活泼好动,在上餐前一直欢歌笑语,一个小女孩扎着两个长辫子,一甩一甩的很可爱,不觉多看了两眼。她妈妈去排队买吃的,端回来之后,小女孩说自己不爱吃汉堡,想吃香芋派,她妈妈说买好了让她赶紧吃吧,不要作天作地的,小女孩还在说着自己不喜欢吃汉堡,她妈妈突然就站起来打了孩子两个耳光,还上去踢了几脚,小女孩一下子哇哇嚎啕起来,妈妈在旁边声嘶力竭的喊着:“闭嘴,不许哭,再哭我就抽死你,怎么这么烦,买什么你就吃什么,怎么那么多事情。”小女孩在暴怒的母亲面前显得那么的弱小和无助,好像用尽全身力气才把自己的哭声压抑住,但还是忍不住抖动着肩膀,低声呜咽着。她妈妈把汉堡强塞在她手里逼着她吃。
整个餐厅的人都把目光投给这对母女,和她们一起的另一个妈妈旁边好言相劝,但孩子的妈妈一直生了很长时间的气,数落着小女孩的种种不是,而小女孩一直木木的有些愣怔,呆呆的盯着手里的汉堡,在我出餐厅之前,再未说过一句话。估计她也没想到原本开心的周末外出用餐会变成痛哭伤心收场。四岁多的孩子已经有自尊心了,一次当众的挨揍给她造成的伤害不知道多久才能抚平。
海姆.吉诺特在他的书中说:管教的本质是找到替代惩罚的有效方式。惩罚一个孩子,会激怒他,使他变得无法教育。他会被敌意绑架、被怨恨俘虏、被复仇的想法控制。一个满腔怒火、充满怨恨的孩子,没有时间或心思来学习。在管教中,任何能够造成恨意的方式都必须避免,任何能够产生自尊的方式都必须加强。
喜欢吃汉堡或是香芋派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这个妈妈在没有征询孩子意见的情况下,懒省事为孩子选择了食物,在孩子有小小的抵触时,还对她施以语言和身体上的暴力,唯实不可取。
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依然记忆深刻,时常想起,尤其在做了妈妈之后,在孩子任性和无理要求的时候,也会烦躁郁闷,但我总是一遍遍提醒自己,不能引着今天父母的身份粗暴的对待她,要把她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去看待。
02一事就一事的批评
孩子的爸爸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我们常在上班的路上交流对如何教育引导孩子。他常常告诫我:“小孩子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犯错误都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有耐心,告诉她不对的地方后,要给她留时间让她做出修正,一个时期最好只针对一个错误去改正,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你就是不行,你是个坏孩子’这样的高度,在我们家要尽可能避免对孩子使用侮辱性的词语”。
我很感谢在我的身边有一个这么理性的人,时时提醒我批评孩子的原则。如果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我们即使知道她错了又以“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来作为借口不去约束她的行为,我们是不合格的父母。但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就焦虑紧张,甚至气急败坏的责骂捶打她,因为她几次三番改不好就联想到这个孩子没救了,就是个废材,也是不合格的父母。
起床磨蹭就想办法改善起床,吃饭不干净就关注吃饭,说脏话就批评说脏话,卫生习惯不好就提醒注意勤洗手,一事就一事批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给孩子二十一天养成习惯的时间,给她坚持的机会,要等得起做出改变的时间。
03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希望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成为更好的他,而不是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爱、不被认可的人。如果我们在批评他的时候,只是随心所欲的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不去关注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那我们很难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批评则最后会变成一场父母对孩子的凌辱。
有段时间我和女儿两个人相看两厌,她在弹琴中弹错谱子或者指法出错,每当我告诉她出错了,她就会情绪很激烈,痛哭着说:“我没有错,我才不会出错,是你错了,如果我错了,我不要你说,我下次自己会改过来的。”她的不接受和极端情绪又会引发我新的烦躁——为什么她就不能平静地接受别人提出的指正呢?
几次之后,我决心平静地和她谈谈,搞清楚她的心理状态,我问她:“为什么妈妈说你弹错的时候你会很不开心呢?”
她说:“我弹的很认真,没有三心二意呀。”
我说:“妈妈只是告诉你这个地方出错了,下次注意下。没有说你弹的不认真,而且认真的时候也会出错,因为我们有可能对曲子还不熟悉,多练习几遍就好了。”
她说:“妈妈,是不是我一次比一次弹错的地方少,也是进步?”
我轻抚着她的头:“那当然,人人都会犯错,只要改了就好。而且练琴的时候弹错了也是挺正常的,熟悉之后就会好很多的。妈妈指出你的问题,不是说你不好,而是想告诉你,你有机会可以做得更好。”
从那次谈话之后,在生活中再指出她的某些问题的时候,她没再用特别激烈的情绪回应。她明白了家人指出她的问题,不代表不爱她,只是代表这个地方需要改进。
海姆.吉诺特对待孩子的做法是:在涉及到行为时,要严厉,有可接受的行为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但是,对于感受是娇纵的,不论是正面感受、负面感受,还是矛盾的感受我们都要让孩子发泄出来。
04不要与别的孩子比较
毕淑敏说: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培根在《谈父母与子女》中写到:作为成年人,绝不应在一家的兄弟之间挑动竟争,以至积隙成仇,使兄弟间直到成年,依然不和。
作为一个二孩妈妈,以前我和孩子的祖父母总会在女儿有些不好的行为的时候,忍不住说:“你看看你这点,还不如妹妹。”当我读了更多的书,我把自己换位到女儿的立场上,才知道这种比较会给人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小孩子不会说:“既然你对我不满意,你还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干什么?既然你那么喜欢人家的孩子,你选他做你的孩子呀?既然妹妹比我好,你要妹妹就够了呀!”想象我们的童年,最烦的是不是就是父母提到别人家的孩子?
想象有一天,孩子在你的面前说:“XX的父母在他结婚的时候,给他买了一个大豪宅,XX的父母是某公司的高管,他一毕业就找到一份特别好的工作,看看你们,什么也不能给我......”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觉得特别凄凉?
不要拿他与别的孩子比较,是我们一生都要关注的地方,因为它真的让人很受伤,又完全无能为力。
05批评是为了更好的爱
身为父母,教育他们,让他们具备高商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主流的价值观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爱他们,给他们安全感、信赖感,让他们自尊自爱的长大同样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批评要基于爱的前提,批评要以改正行为变得更好为目的,批评要尽可能避免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和脆弱的自尊心。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和接受能力,以爱的名义做爱的事情,而不是以爱的名义行实质之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