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阳往安顺黄果树瀑布的路上,一般都会经过天龙屯堡。这个古镇是由从贵阳往昆明的滇黔要道上的驿站“饭笼驿”发展而来的。天龙屯堡的屯兵是明洪武时从江浙调过来的。兵士们拖家带口,远赴西南镇守要隘,从此世代成为“军户”,永远不可还乡。元末明初时,军户们在朝廷的号召和命令下,为国守边,也算是间接地保卫家乡了。军户们应该有一定的无奈,或许也带有一定的使命感与荣光。朱元璋采用了南北互调、调东镇西的方式,于是这批人远离家乡故土来到这西南要道上。
刚到这里时,他们一方面要建设城堡房屋,一方面要外出开垦荒地, 一方面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周边的匪患民变。或许他们开始时还是有激情、有动力的,于是大伙齐心,就地取材,破石取片,层层垒筑出了保留到现今,由石头做墙、石头片做瓦的石头房(这种房看起来不怕火烧,坚固厚重,石片瓦估计还能抵御从天而降的箭弩)。在一间叫“演武堂”的石屋里,我观看了一场戴着面具的军傩地戏,让我调动视觉、听觉,体会到了他们初到此地时展现勇武善战,甚至戴上面具威慑四方的必要性。
他们把这方屯堡当成了乡土,如同他们需要固守屯堡一样,他们也固守着源自家乡的生活习俗。如今,古镇不少老太太仍旧身穿明朝时的大袖长衣,穿着带有江南刺绣神韵的尖头绣花鞋,语言中仍旧带有卷舌音的明代官话口音。或许在离开江南之时,家乡父老特地把黄豆蒸熟然后碾压成粉,再搭配少量的熟花生粉和芝麻粉一起压制成块,成为黄豆酥,好让他们在路上充饥;于是,在稳定下来之后,他们把乡愁寄托在饮食、服饰及其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上。其中,第一件事就是花上半天时间制作黄豆酥,在满足自己思乡情绪和解嘴馋的同时,也让他们的下一代能品尝到故乡的风味。如今,在杭州、宁波一带,也仍然生产着这种黄豆酥。
临离开时,我特意买上一盒黄豆酥准备在车上吃。这香甜松酥、好吃耐饿、热量适中又富有营养的黄豆酥,又从味觉让我记住了这个地方的风味。如果到浙江再吃到黄豆酥的时候,我会告诉浙江人,在千里之外的西南地区,有你们600 年前的老乡,如有机会就去看望一下他们,且一定要带上一盒黄豆酥作为见面礼。可以想象得到,当屯堡人吃到对方长途带来的口感相近的黄豆酥时,也许会为这跨越了千里和600 年的乡谊而紧握对方的双手,湿润的眼眸里露出欣慰的笑容!
文字摘自图书《阅读时光里的古村镇:从30个视角品鉴150个古乡村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