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中 图文
在蜀河古镇停留,是给岁月按下了后退键,然后再缓缓向前。
据说,在这里,急促的脚步会等待落后的灵魂,然后再一起走。
傍晚,在这家名叫“裕庆和”的茶楼坐坐,伶俐的小妹点头招呼我们进来看看,没有拿出茶单问我要喝什么,而是很自然的给我们倒一杯清茶,任我们在这里小憩。
茶楼有两层,干净而古朴,墙上者当地摄影家拍的照片,都蜀河古镇的风景人物,宁静,恬淡。大屏幕上演着汉调二黄《三娘教子》,老板说这是镇上的自乐班拍的,他母亲是主演。这时候,两位角儿正在低头剥蒜。
老板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脸上总带着笑意,他的微信名字叫“蜀河之心”,“裕庆和”是他祖上的字号,他这两年才开始开茶馆,自然沿用了这个金字招牌。看他认真的样子,一定是要长期做下去。
不远处的理发店,红椅子上面的靠背已经露出铁的本色,钢条焊成的架子上放着塑料脸盆,坐在椅子上弯着脑袋洗头,不高不低刚合适,理发师傅是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动作舒缓却又娴熟,前来理发的大爷并不说话,随着理发师手势的轻重顺畅的配合,一切都顺理成章。他看见我在拍照,冲我笑笑,算是打招呼了。
从这条青石路往上,是蜀河的主要景点,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三义庙,书院,还有一个天主教堂。
明清时期,这里是水运重镇,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陕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南货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货至此装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汉等地。各地的商人都在这里干事业经营船运,物流,普通人做了纤夫,他们都依靠这里的一山一水,物流,水流,人流在这里汇集,形成了这里温和而包容的地域文化。
商人们在这里共生,组建了不同的行业协会-船帮和商会。负责处理船帮等各行各业等公共事务,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制。据说,那时候船帮从蜀河至武汉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左右时间。中间需要组织协调的事务纷杂,能在这里保持社会稳定,商会功不可没。负责运输的船商们的帮会叫船帮,他们在杨泗庙议事。其他帮会也各有各的办公场所,黄州商人的黄州会馆建筑保存较好,里面并排修了两个戏楼,如仓颉庙里的戏楼一般。
每年桃花水(春季桃花盛开汉江第一次潮水)时就是出船的时间。每次出船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河神杨泗,祈祷人船平安。同时,这里也是维护规则的法院,有纠纷在这里处理,想必会更公道一些。
杨泗庙下面的岩石上,刻着历史上的水文记录。这里也曾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最高水位已超过下面的两排街道。
路过一个蒸馍店,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帅哥吸引了我,坐在小椅子上念书,完全没有理会街上的行人。念的是“远上寒山石径斜。”
馍店的主人是两位位大嫂,她们热情地招呼我进来看,却并不停下手中的活计。
这家店里有蒸馍、花卷、包子,个个都有成人两个巴掌合起来那么大,自然白,散发着淡淡的麦香。大嫂看出我们心动,随手掰下一块递给我尝,果然是记忆中的馍香。大姐说她也在城里打过工,吃过城里的馍,感觉就是白些,但没馍味儿,“简直可惜了麦子”。
在蜀河古镇就停留了一天,不知道把啥卸下了。离开蜀河古镇时,看一路山峰青,山风轻。车子的引擎也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