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忙碌的周一,今天由于青年教师会议占用了一节课,所以只上了两节课,临近期末考试,孩子们基本上都进入了复习模式,所以这两节课孩子们都是踩着上课铃声进教室,耽误了一些时间。
上午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是最后一个综合游戏《母鸡下蛋》,我有心考验一下孩子们对scratch的掌握程度,所以这次我没有给孩子们发课本,而是给出每个游戏角色的思维导图,包括角色的出场位置、方向、动作等的提示,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提示去找寻自己所需的程序块儿,从而完成相应的程序设计。当然,我会带领孩子们一起从头捋一遍,帮助他们理解重点与难点,然后将时间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发现自身的薄弱点。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简单的“篮子”程序很容易就掌握了,但是当换成较复杂的“鸡蛋”程序时,有些孩子就开始“抓瞎”了,因为“鸡蛋”部分涉及到了“鸡蛋”的初始位置设置、运动中y坐标的变化,以及“碰到篮子”和“落到地上”两种状态的不同程序。面对二十多条程序语句,孩子们还是不能灵活地去选择,这也反映了孩子们逻辑思维的欠缺,他们无法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一个游戏流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我想这是需要我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帮孩子们形成一个合理、完善的逻辑,他们才能真正地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下午六年级的课堂,我是以复习课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了掌握孩子们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我让孩子们利用创建传统补间的方式制作一个踢球的小动画。经过小测试,最快的同学十分钟就完成任务,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没有完成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基本可以分为:没有将需要运动的“足球”单独放在一个图层上,导致人与球一起运动;忘记创建传统补间,导致画面闪现;制作逐帧动画,但帧数太少,导致动画效果受影响。以上这些问题每每强调,但总有出错的,对孩子们而言,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想要记住操作知识点有些困难,基本上这周讲的知识,时隔七天,剩下百分之四五十就很不错了,看来还是得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