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的布景、演技、摄影、上海腔都很出色。电影的上海腔很有味道,闫妮演的王妈不仅忠诚、喜欢调笑下人。教马仔时巧言令色,临死时写了一封信。
电影中的章子怡也演得特别好,把交际花的放荡不羁、在战争后看到陆先生的百感交集演得很到位。在开枪杀死自己侄子的时候,对应了章子怡那句台词,他终于成为了有憎爱的男人。
霍思燕演得妓女也很像,肢体动作和语言,像一个恋爱的妓女。日本妹夫很复杂,他一边是个日本特务,一边又是伪装上海好男人。终是舍不得自己的儿子而放过了陆先生,最后因为对章子怡的爱没有杀她。在菲律宾战败后,想着带两个儿子回家,一起在横滨生活。他给小猫做饭的时候也显示出他的柔情,和他对章子怡残忍的性和工于心计形成对比。
吴小姐夜晚还在等自己的丈夫,等着自己的婚姻在现实中消逝。电影给人的感觉特别有层次。像是打散的鸡蛋再根据时间拼凑起来。可大可小,大到跟随时间脉络,从日本战败到太平洋战争。小到马仔的生存和每个人的精神面貌。
爱情、罗曼蒂克在随着战争、现实、复杂被揉碎,把那些美好的东西撕破。就像撕破了吴小姐的等待和期盼,撕破了章子怡的任性和自由。“我就像是行尸走肉”,她离开的时候,放的时离开上海的音乐,回头的舍不得和千种风情。被囚禁后再次相见的往事不堪回首,到开枪杀死渡部。
里面把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活灵活现,代表上海浪漫、飘渺、美好下的动荡和复杂。
陆先生的果决、对家人的上海腔,像一把利刀刚中带柔,睿智决断。“我要照顾的人太多了”,在家国柔情中,他沉默不语,故事就像站在门前握着剑一样难以表述。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上海,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他轻易选择沉默,因为伤口无法弥合。罗曼蒂克消亡史。
《浮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