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决定了生物体的能量汲取能力、力量和寿命。规模决定了城市的产出、基础设施和发展前景。规模,也能决定公司的宿命。
想要让系统能够发展壮大,汲取的能量必须大于消耗的能量。
对生物体来说,k=3/4。这是一个次线性关系,说明生物的能量汲取能力跟不上体重的增长,所以长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长了,只能停止长大、成熟、然后衰老。
对城市来说,k=1.15。这是一个超线性关系,说明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原则上城市可以一直发展壮大。只要有人口供应,只要地球资源够用,城市永远不会老。更好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标度率是 k=0.85,说明城市不但可以一直长大,而且还越大越环保。
那公司的标度率是什么呢?
销售额,正比于雇员人数的0.98次方。这差不多就是 k=1,也就是线性关系。
后来有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叫张江,加入了圣达菲研究所的这项研究。张江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跟美国对比,性质比较接近。
所以对公司来说,似乎是个 k=1 的线性关系。这说明公司是处在城市那样的无限潜力发展和生物体那样有限发展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力量推动公司越来越大,也没有什么明确的限制要求公司有固定的寿命。公司的标度率,正好处在发展的边缘。
大公司的销售额和成本都跟雇员人数成正比,这是一个危险的关系,因为你经不起折腾。这其实是一个勉强维持的局面。韦斯特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像一位老人,身体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损伤,没有什么弹性,一旦得个什么病,哪怕是感冒,都有致命危险。大公司随着市场波动,非常脆弱,一旦发生什么财务状况,就可能倒闭。
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是10.5年。这就是说,如果你随意跟踪不管多少个公司,每经过10.5年,它们就会死亡一半。这个半衰期跟具体的行业、公司的大小、什么时候上市都基本没关系。只要是公司,就有这个10.5年内50%的倒闭风险。
按照标度率的数学计算,公司能存活一百年的概率,差不多是百万分之45!事实上历史数据也说明公司都做不长。中国搞市场经济时间短不能说明问题,美国有丰富的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显示,公开上市30年之后还活着的公司,不到5%;能活50年的几乎没有。
据我所知现在美国有些大公司就在搞这种管理探索,允许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这种公司就好像城市一样,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这简直就是一个有点“反常识”的思路:你管了,公司业务能上正轨,可是公司的寿命就是非常有限的;你不管,可能员工根本不知道干啥,但是公司反而能有无限的大发展?反正这些尝试都在进行,有见识的企业家非常理解这个问题。
公司在创立之初是非常创新的,但是一旦业务定型,能够系统地从市场上赚钱的时候,它就没有必要再冒险创新,它会越来越依赖现有的业务模式,它再雇佣新的员工,也只是为了发展现有的业务而已 —— 它会越来越像生物体。
如果你对自己的成长方式完全被动,基因怎么设定的你就怎么长,那你就是生物体的命运:寿命有限,将来必死。
如果你能主动掌握自己的成长,认准一个方向专注地做下去,那你就是公司的命运:可以发展壮大,但是永远伴随死亡风险。
如果你能海纳百川、不设成见,随时拥抱各种创新和连接、甚至是帮着别人连接,那你就是城市的命运:你的发展是无限的。
wwg
国内发展比较快,公司死的更快,这也符合科学道理,环境变化越大,淘汰的频次在增加。
所以我们投资公司,不过是阶段性上车,本质上pe很多指标都是相信后面的人相信的游戏,毕竟买过的公司95%在20年都要主营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