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我们来聊聊「意义」和「热爱」
这篇小短文,简单聊聊我所理解的“意义”问题,以及关于「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的一些现实层面的思考。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在我看来,它们是一个话题。
几天前,有人在后台问:你在节目里说要贯彻自己的意志,创造自己的意义,但意义是什么?无论是社会赋予的意义,还是自我赋予的意义,我都觉得苍白无力。
对于这类问题有一种循环论证式的流氓解法:你之所以认为意义没有意义,是因为你没找到有意义的意义。不过我现在看见这类概念缠着概念,纠成一坨shit的句子,就反胃得很。
当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无厘头的话:「不是我需要意义,是意义需要“我”」。
接着我说:「我需要有种让我觉得“我不重要,它才重要”的存在,让我把这辈子消耗掉」。说完,我居然觉得这个答案不用改了。
我以为,意义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让能你把自己看小。知名网红和菜头出过一本杂文集,叫《你不重要,你喜欢的才重要》。书我没看过,但我觉得书名道出了我的人生观。
世人有苦恼,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小时候,父母围着你,你是世界的中心,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你不断意识到「原来我和其他人没啥区别」的过程。这使得成长的过程充满了迷茫,也让长大后的世界显得十分荒诞。
直到你发现了「比你更重要」的事。
我们十分羡慕那些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同时还能养活自己的人。
前两天在茶馆有人提问,大意是:我们总说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我们怎么知道那是真的喜欢?它如何能和工作平衡?
在语言符号中,「喜欢」和其他概念一样危险,似乎有种东西,外在于你,是你的天命所归,它藏于一处,等你发现,当你找到它,你会心魂不守,忘我沉沦,与它合一。
按照这个标准,我的理想职业应该是当电竞选手或是摇滚歌手(同样热门的职业有美食家、旅行家、舞蹈家、演员、作家)。想都不用想,我肯定没戏,因为这种「所有人的梦想」领域,一定都是「天赋敏感型」的领域。
你时常挂在嘴边、悬在心间的「喜欢的事」非常可疑,它是对复杂人性的粗糙简化,也正是因为这种简化,人生显得更复杂了——只能通过做不喜欢的事来支撑自己做喜欢的事吗?
在我看来,「喜欢的事」根本不是一件事儿,而是热爱、擅长、利益三者平衡的「状态」。
这么说有些丧气,但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参与平衡的三个要素中,「禀赋」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喜欢却不擅长的东西,只能成为爱好,擅长却不喜欢的东西,却有很大可能被变成喜欢的,我很难想象一个数学天才会不喜欢数学、一个绘画天才不喜欢美术,也很难想象一个五音不全的家伙能一辈子坚持音乐梦想,天知道他要承受多少冷嘲热讽和挫败感。
最理想的人生处在热爱、擅长、利益三者的交集处。这里面,似乎只有擅长是被“发现”的,而喜欢和利益都是被“塑造”的。于是,「擅长」最应该成为我们的锚点。因为它养活了你,使你被认可,甚至让你被需要。“它”需要你,你需要被它需要,而你不重要,“你”只是个作货,它比你重要。
「自我决定论」认为和幸福感有关的三大心理需求,其中之一就是胜任感(其他两个是自主性和归属感)。
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从小不爱和人交流,成绩也很糟糕,进入社会之后便做着一份既不热爱也不擅长的工作。到了25岁左右,开始做了培训类的工作,才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可能擅长什么。当时培训的内容(专业技能教育)和我现在“喜欢”的通识知识没有半毛关系,但没办法,我依然要抱着「内容组织与表达」这根大腿来获得胜任感。
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东西是「时间」,在擅长之处持续耕耘,复利效应会慢慢显现,你会发现热爱和利益的圈圈会扩大,向你靠拢,给你带来新机会。所以,不要急,时间还很长。
也请你千万不要麻木地生活,时间的复利能回馈你,亦能夺走你的残存的念想,那个一辈子在「热爱」中追求音乐梦想的五音不全之人,与那些一辈子盲目逐利的人一样,都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需要意义,但意义不需要他们。
“世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是最可怕的自我评价,也是最中肯的自我评价,确实,你不重要,你喜欢的才重要。
祝意义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