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问我妈,我小时候气过您老人家吗?我妈本来很慈眉善目的脸立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气过没?没少气!天天跟个假小子似的天不怕,地不怕,挨揍挨得还跟刘胡兰似的,就是不服软。”老妈最后说得情绪很是激昂。你说,我就咋不记得自己气过人呢?脑袋瓜子每到这时就短路。
没结婚生孩子的时候,看电视上,周围的人见天见的说什么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专为教育孩子出的书,什么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说实话,当时我真觉得有点多余。没事找话聊,有必要吗?等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不这么劳神费力的。
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要说我家的宝贝,我可真不姓王,我也从没卖瓜的欲望。打从娘胎出来,各方面真没让我们操过心,劳过神。到上中学的第二年,突然有那么一阵,也说不好是从哪天开始,丫头变了!我这敏感的末梢神经有了驿动。
眼瞅着跟我就生分起来,上下学虽还有跟我们打招呼,但拥抱没了。还有回到家,径直进了自己的房间,立马就把门关上了。有时还为一两句话不投机,干脆跟我们演起了默片。
你说我这叫个憋屈啊。先生本来就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性格。嘱我别当回事,顺其自然就好。
我不行啊,我就去找我妈揽经取道!没成想,在我老妈嘴里那么孝顺的老丫头啊,敢情小时候竟如此顽劣啊,谁信?
我这人唯一的缺点就是爱自省为了反观我的人生,有些日子,我也翻看原来自己不屑的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有时彻夜不眠,完全爽了周公的约。看来还真是应了那句话“存在即真理!”
我这人还算聪明,我没立马地反观我。我就是先想到了我哥,因为我哥小时候貌似太不符合大人们的要求。虽没少打人,但也没少挨过我爸妈打。如果每个人都有青春逆反的话,我哥这比我明显,研究他比较好出结果。
那时,我记得我哥大夏天的,为去河汊子游泳而逃学,挨过我爸的打。我爸行伍出身,身手敏捷,打起唯一的宝贝儿子来丝毫不手软。现在想来就是“恨铁不成钢”那句话的最好解释吧。
我妈妈也没少为我哥惹事擦屁股。印象最深的一次,他把人家院子外边一个腌酱菜的小瓦碴缸用石头给凿了个洞,妈妈是个欠不得一点人情的人。加上爸爸转业回来一直在村子里担任一把手,平日里她一直都跟家里人说:在外老老实实做人,不伤人害己,别给爸爸惹事生非。
可我哥就这么让人不省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冬天的黄昏,妈妈推着小车(木匠师傅做的庄稼人推拉东西的农俱,现在的孩子们早不知此为何物了吧)车上是妈妈入冬时新买的准备用来腌咸菜的淡红色大瓦嵖缸,用绳子捆扎了好几道绑在车上。迎着夕阳,我跟着妈妈送到人家里去。这在当时给我的印记很深刻。
如果说这是哥哥青春期桀骜不逊的反映,我的青春又有哪些变化呢,我怎么记不得妈妈眼里的那个假小子似的我呢?
这么一路想下去,我眼前就浮现出一片岑寂的冬野,三三两两的干秸垛。旷寂无人的寒风里,一个迎风踯躅的女孩子,泪痕满颊,早已风干。口哼悲调,眼神迷离……忽然眼睛里似有火星窜出:我肯定不是他们亲生的,不然他们不会这么狠心。难道我的亲生父母还另有其人,或许他们正在焦灼地寻找我……
打住到此打住,就是了!凭借我们都是苦命人,我哥给了我少挨打的真传后,我遵循惹不起,咱躲得起原则。结果就是我对村外的这片原野越来越熟络。它有几棵树,树上有几个鸟窝,就连鸟窝里有几个小鸟我都数过。
据此推算,我这青春叛逆得有声有色,难怪我老妈那么说啊。
你说为什么事挨打,我真是属耗子的--撂爪就忘。我不像我哥,淘气、打架,下河、掏鸟窝,来得“诶呀,依儿呀,诶诶欸依儿呀”那么风风火火啊。我想我闹也就是个任性不听说,破坏了大人们所谓的规矩吧。从小到大,有人管,没人惯的,跌跌撞撞地也就过来了。
想想老爸老妈也没太深的文化,那时家里家外忙忙活活讨生活,也没精力,拿这些当回事。除了严父慈母的原始教育,拉扯孩子也没大费周章,我们兄妹三人倒也顺利长大,成家立业!
不像现在的家长们,受教育程度高,懂得领域广。孩子又都是独苗苗,成长路上谨慎小心,呵护有加。怕孩子受委屈不说,更担心自己教育不周,某方面缺失,影响了孩子的前途。患得患失,甚至有的家长还跟自己较劲,这就不值当的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多关注,少干涉,顺其自然,远比事事干预来的妥帖。就像我家丫头,也不知怎么过了那一段。现在除了跟你拥抱,偶尔还会送你一个肉嘟嘟的吻!
很多时候,孩子青春期没事,倒是我们做家长的真的进入“青春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