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还记得儿时看赵薇主演的《还珠格格》,小燕子说陈子昂这个人很奇怪,怎么个奇怪法呢?只因他见不到死去的人,也见不到未来的人,就要大哭一场,岂不是个胡闹的爱哭鬼么?
当时尚幼,不解其真意,不过也没有傻到认为小燕子说的是对的。毕竟《还珠格格》里小燕子是一个文化水平极低的存在,总不至于可以正确的理解陈子昂的深意吧。
偶然间想起这个过往,不禁想深入的了解一下陈子昂这个人,以及他所流露出的这种寂寥悲壮情感,究竟是因何而来?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诗人陈子昂一生过的并不平稳,晚景也可谓凄惨。解职还乡后又被县令段简所诬陷,42岁那年,冤死于狱中。
面对诗人这样忧郁的一生,我不由得对他的这首《登幽州台歌》理解的更深了一层。虽不曾登上幽州台,去感受陈子昂当年的气息,却也感受到当时作者心中的郁郁寡欢,惆怅不安,犹如黑云盖顶一般的压抑。
“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而幽州台的所在地正位于这片浑厚的燕赵大地,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加充满了——“黄金台”。传说中燕昭王礼贤下士,效仿“千金买骨”的故事,修此台以招募天下贤能之人,一时之间名士云集燕地,黄金台几乎成了一个传奇的象征。
反观陈子昂自身,大半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既不能和古人同上“黄金台”封侯拜相,又对自己未知的前途和遥远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一时天地悠悠,万籁俱寂的孤独感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独怆然而涕下”也就是情理当中了。
这一首二十二个字的小诗,却永恒古今难逢敌手,陈子昂寥寥数语道尽了历史的沧桑,世道的变迁。这非是文采所能致,更是心境所到,自然生于笔下。
面对过去的美好,陈子昂心中只有羡慕的份。其实我们也时常有这样的感慨,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认为自己更加适合在那个时代生活。而现实中的我们,借助短暂的幻想来麻痹痛苦,暂时的获得安乐,绝非长久之计。
然而如何真正的获得幸福,陈子昂终其一生未能寻到门径。我们却不能徒然无功,过去固然回不去,但未来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智慧得到改变的,未必不能在将来彻彻底底的打一场“翻身仗”。
所谓“后不见来者”,恐怕是一种消极堕落的态度,大概是发自他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之心,陈子昂虽然是可敬可怜可爱之人,却不足效仿他的人生。至少我们要明哲保身,然后厚积薄发,绝不是怨天尤人,最终让命运摆布。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每个公民生而平等,内忧外患远比陈子昂少的多。我们无需慨叹未来,我们的道路也不只有走仕途这一条。只要我们坚信理想,敢想敢拼,能够认真合理的规划未来,我们何愁没有后路可走,忧什么后无来者?
“前不见”的古人,他们留给我们无穷的智慧,如能够引为己用,则天下皆无难事。而“后不见”的来者,我们则是他们眼中的“古人”,我们如能身先世范,努力成功,一定可以青史留名,为未来世所崇敬。
前不愧古人,继承古人遗留智慧;后不愧来者,身正名扬留香百世。我生于当下,以前人为我之师;我生于当下,后人当以我为尊。前后都无愧于心,绝不再有“独怆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