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解读的第47讲。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心理学的历史上,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齐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相信经过这次讲解,大家可以从儿童教育的一些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
1.儿童不应该被当成“小大人”;
2.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3.家长和老师只是支持者和推动者,同龄伙伴的互动无比重要。
而认识到这些,有助于儿童能更加顺应天性、健康快乐地长大,也有助于家长能更加心平气和地对待儿童的教育。
一、儿童不是“小大人”
一直以来,我们会用“小大人”来描述儿童。
我们觉得,因为大脑的思维方式是天生的,所以儿童和成人拥有一样的思维方式,儿童和成人眼中的世界也是一样的。
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儿童的种种想法和行为举动,如果遇到一些我们认为很“奇怪”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就会加以制止和矫正。
但是,在通过一系列让儿童回答问题,并且让儿童解释自己的答案的形成思路的研究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实儿童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思维也不一样。
二、儿童的四个发展阶段
儿童的思维不是天生就形成的,而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的一些
“奇怪”的行为,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1.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周围的一切。儿童的行为也只是一种反射作用,没有特定的意图。
到了后期,儿童会慢慢学会找到被藏起来的东西、有目的地使用某个东西、在行动之前会思考一下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行为,就说明了他们自然地进入了下一阶段—前运算阶段。
2.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2岁到7岁左右。儿童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对物体的外在感兴趣,他们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大小、轻重、颜色等),对物体排序;初期,他们能进行绝对关系的思考(比如最大、最小);后期,他们能进行相对关系的思考(比如更大、更小)。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7岁到12岁左右。儿童的自我为中心意识降低,会开始考虑一些他人的观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了。
比如,他们知道了把一碗水倒进一个杯子里,虽然容器的形状变了,但是水这个东西没有变,水的重量也没有变。
比如,他们知道了一个物体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一个篮球不仅是橘红色的,也是圆的,也是大的。
不过,这种逻辑推理能力,仅仅局限在具体的物体中,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无实物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12岁到15岁左右。儿童越来越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了。
在这个阶段,儿童不需要依赖具体的物体,可以根据语言、假设、想象等抽象的事物,进行推理和讨论抽象的观点了。
所以,从出生到15岁,在这漫长的15年中,儿童是能够自然地发展和成长的。所以家长们其实不用太焦虑,也不应该拔苗助长,抑制了儿童的天性。
三、同龄伙伴无比重要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老师和家长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只扮演着一个支持者和助推者的角色。
儿童是通过和同龄伙伴的互动、积极讨论,来巩固和加强知识的。因此,同龄伙伴的角色无比重要。
此外,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也是和思维发展相类似的,也是有固有的道德发展阶段的。
也就是说,儿童的道德观念,不是靠家长和老师灌输的,而是在于同龄伙伴的互动中,他们慢慢理解了互利、互惠、平等、正义这些概念和内涵。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大名鼎鼎的,能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并且指出了我们在日常教育儿童时的一些误区,让我们认识到:
1.儿童不应该被当成小大人;
2.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3.家长和老师只是支持者和推动者,同龄伙伴的互动无比重要。
最后,想说一句:
家长们,慢慢来,孩子自己会成长得很棒的!
好了,今天的“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的解读就到这里。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并且记得收藏、转发、评论。
我们下期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