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辛更儒的《辛弃疾新传》。
之前我用了两期节目给你讲述了朝廷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虽然朝廷很热闹,但是这段时间辛弃疾的生活却很简单,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官职,只能在自己的瓢泉新居闲居。就在这段时间,辛弃疾创作了大量词作,今天我就给你分享其中的三首。
我们先看这首《贺新郎》,词云: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在小序里说“别茂嘉十二弟”,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送别词,他送自己这个茂嘉十二弟离开。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辛弃疾一开始就说他听到了三种鸟的叫声。首先是鹈鴂,屈原在《离骚》里说:“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就是鹈鴂一叫,意味着春天要过去了,百花凋零。于是鹈鴂有春天远去、生机停滞、青春不再的象征义。又说到了鹧鸪。我们之前说到过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里面就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样的句子,当时我就说鹧鸪的啼鸣声很像是“行不得也哥哥”,听到鹧鸪的叫声,就好像听到有人在挽留离别的人。最后是杜鹃,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说“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叫声会让人肝肠寸断。杜鹃的声音听起来像在说“不如归去”。杜鹃又名杜宇,是传说中古蜀国君望帝死后所化,为亡国之恨而昼夜悲啼,甚至啼出鲜血,李商隐就在《锦瑟》里面说“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常与家国之恨或任何绝望的悲情联系在一起,辛弃疾在这样一首送别词中写到杜鹃,可见他当时的心情。
“啼到春归无寻处。”叫着叫着,春天被它们叫走了。“苦恨芳菲都歇。”一个敏感的人会对春天的逝去感到哀伤,所以李商隐会在《曲江》中写道“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李煜会在《浪淘沙令》中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辛弃疾也曾经在《摸鱼儿》中写道“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就是诗人的敏感。
接下来,辛弃疾笔锋一转,“算未抵人间离别。”他前面写了那三种鸟的叫声,又在说自己为春天的逝去而感到悲伤,但是在这里他告诉我们,鸟儿的悲鸣与春天的终结都比不了人间离别的悲苦。是啊,所以江淹在《别赋》才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接下来,辛弃疾开始用典故了。
“马上琵琶关塞黑。”这其实用的是昭君出塞的典故。王昭君是个大美女,所以被选进了后宫,但由于当时后宫的女人实在太多,所以皇帝平时都是通过看画像来选择召见哪个人。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画师,就一直没得到汉元帝的召见。后来大汉和匈奴和亲。汉元帝就从画像里选了一个人嫁到匈奴去。选中的这个人就是王昭君。送王昭君出行的时候,汉元帝一看,本人怎么比画像美那么多,就有点后悔,但已经无可挽回。王昭君临行前,送行的乐队在马上弹起了琵琶。王昭君走后,汉元帝回头就把那些画师都杀了。如果你诗词读多了,你会发现,不止是辛弃疾,很多诗人都喜欢用昭君出塞这个典故,他们很喜欢描写王昭君的怨。倒不是因为他们对王昭君有多同情,他们只是觉得一个漂亮而不被人知道的女人,和一个有才华而不被认可的男人,这两者有很强的相似性。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这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的故事。陈阿娇虽是皇后,但和汉武帝之间是政治联姻,再加上她脾气也不好,所以汉武帝并不喜欢她,她也没有孩子,后来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陈皇后就找了一个叫楚服的女人,在后宫帮她行邪术,咒诅其他人。汉武帝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她赶到长门宫去了。“长门怨”也是文人们喜爱的题材。
“看燕燕,送归妾”,这个典故出自《诗经》中的一首诗,叫《燕燕》。是一个叫庄姜的人写给戴妫的。她们都是春秋时期的人,而且有一个共同的丈夫,叫作卫庄公。卫庄公娶了庄姜以后,庄姜一直没有孩子。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厉妫和戴妫。戴妫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庄姜一直把戴妫的这个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抚养。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就是公子州吁。公子州吁很受宠爱,而且喜欢搞军事,卫庄公也不阻止他。他慢慢地越来越膨胀。卫庄公去世以后,卫桓公成为国君。但是公子州吁很快就把卫桓公给杀了,自己当了卫国的国君。卫桓公死了以后,他的母亲戴妫就没办法继续待在卫国了。她要回陈国去。她走的时候,庄姜送她离开,就写下了《燕燕》这首诗。
辛弃疾写了三个心里有怨、有恨、有委屈的女人。他是在写什么呢?他是在写自己心里的不平。
我们再来读下片。“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其实是在写李陵和苏武离别的场景。我们第一季聊过《史记的读法》,我当时给你详细讲述过李陵的故事,他是李广的孙子,不愿意给李广利运送打仗用的军械、粮草,而是希望自己带领一支部队和匈奴作战,但是汉朝的马都给了李广利,所以李陵只带了五千步兵,结果遇到了匈奴单于亲率的三万骑兵,李陵虽然抵挡住了匈奴的攻击,但很快匈奴的援军来了,现在匈奴有8万人,李陵寡不敌众,当他得知军队的箭快要射完的时候,他说:“要是再给我几十支箭,我们就能脱身了。”李陵带着残兵想逃跑,可是匈奴人没有给他们什么机会,只有少数人幸运地逃了出去,大多数人没能逃走,李陵自己也成为了匈奴人的俘虏,汉武帝后来以为李陵帮匈奴人练兵把李陵全家都杀了,但这其实是个误会。
苏武在李陵投降的前一年奉命出使匈奴,结果因为匈奴内乱而被扣了下来。匈奴想尽了各种办法劝降苏武,但是苏武始终不投降。后来,单于让李陵去说服苏武。苏武始终不为所动。再后来,汉昭帝即位,派使者去匈奴那里接回了苏武。苏武离开之前,李陵去见了苏武最后一面。对于李陵而言,他全家都被汉武帝杀了,他回去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他流着眼泪告别了苏武。了解了李陵和苏武的故事,我们再读辛弃疾的这句“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是不是觉得辛弃疾把这个分别的场景写得很动人啊?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是在写燕太子丹和高渐离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场景,荆轲当时其实是在等一个朋友,但是太子丹等不及了,一直在催促荆轲上路,荆轲无奈,于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要去刺杀秦王,他自己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后来他刺杀失败,确实没能回来。
辛弃疾用李陵和荆轲的典故是想说,自己和李陵、荆轲一样,有很多的壮志渴望实现。最终,却功败垂成。那个再有几十支箭就可以回到大汉的李陵,是辛弃疾。那个差一步就可以杀死嬴政的荆轲,也是辛弃疾。那个被误认为帮助匈奴练兵而导致全家被杀的李陵,是辛弃疾。那个迟迟不动身而被太子丹怀疑的荆轲,同样是辛弃疾。他和李陵、荆轲一样,心里充满了遗憾和不甘。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辛弃疾从历史的场景里走出来,回到现实。他说:如果啼鸟知道我现在心里面的伤痛,也许它不会哭,它会一直啼叫,一直吐血。这个恨,不只是分别的感伤,还有我们前面讲的委屈、遗憾、不满。
“谁共我,醉明月?”他这个弟弟要走了,以后谁再和他在清冷的月光下大醉一场呢?
我们再读一首《贺新郎》,词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在小序里说自己在江西的铅山县闲居的时候,在当地的园亭里写了一首《贺新郎》。有一天,他自己一个人坐在停云堂这里。这个“停云”来自于陶渊明的《停云》。陶渊明在《停云》的小序里说:“停云,思亲友也。”停云就是天空中凝聚不散的云朵。有一天陶渊明抬头看到天空中的云,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但是此刻下着雨,他想,路上的泥泞可能阻碍了朋友前来的马车。于是他就一个人,在家里喝着酒,听着外面的鸟叫声。辛弃疾看到眼前的山水都和自己很亲近,像是在说:给我们也写一首吧。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贺新郎》。辛弃疾说:我这首《贺新郎》,表达的也是和陶渊明类似的思念亲友的感情。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一上来就引用了孔子的话,“甚矣吾衰矣”出自《论语》,孔子的原话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孔子的偶像,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他建立的,可孔子偏偏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早年间孔子胸怀大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经常梦见周公,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孔子在鲁国被三桓排挤,周游列国更是始终没能被任何一个国君重用,他老了,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经无法实现,以至于他很久都梦不到周公了。此时的辛弃疾内心的失落并不亚于孔子,所以他用孔子的这句话开篇,表达了一种失落,他和孔子一样,他们的理想看起来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时光飞逝,多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都已不在了,自己也老了。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其实是在化用李白在《秋浦歌》中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说自己愁的白头发特别长,辛弃疾在这里也想表达自己的愁,他还特意用了一个“空”字表现自己的无奈,于是他将本该愁极的人间万事付之一笑。
“问何物、能令公喜?”他先是自问,然后下面自答。“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里其实还是化用了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没有感情,也没有知觉,更不认识面前的这个人。可是辛弃疾却说,眼前的青山和自己真像啊。他说:我在青山身上见到了和自己相同的特质,我在它身上发现了孤傲。青山永远矗立在那里,它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它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它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姿态。这就和上文呼应:既然知交零落、壮志蒿莱,索性就与妩媚的山水相知相伴好了。
我们再看下片。
“一尊搔首东窗里。”辛弃疾模仿的是陶渊明在《停云》里的行为。陶渊明在《停云》里写道:“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搔首,就是挠头。他也像陶渊明一样在东窗边喝着酒,挠起了头。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辛弃疾说,陶渊明当时写这首诗的心情,大概就是我现在坐在这里的心情。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那些在功名利禄中“沉酣”的人哪里知道酒中的妙趣呢?深一层的意思是:那些偏安江南的“沉酣者”既不可能理解陶渊明的用心,也不可能理解词人的用心。
“回首叫、云飞风起。”刘邦在《大风歌》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辛弃疾写到“云飞风起”这四个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成为那个“守四方”的“猛士”呢?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其实是化用了南朝时张融的句子,原文是:“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但是辛弃疾用在这里,好像这句话就是他自己说的。他说:我不遗憾的,我没有见过孔子没关系,我没见过陶渊明也没关系,我没见过李白也没关系。遗憾的是,他们没见过我啊。
“知我者,二三子。”是啊,有谁能理解他呢?正因为在现实的世界中太过孤独,所以辛弃疾只能在历史中寻找同类,所以他找到了孔子,找到了陶渊明,找到了李白。我们这才明白,辛弃疾前面的狂诞背后是一种“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刻骨悲凉。
辛弃疾在闲居的时候,刚好发生了庆元党禁,于是辛弃疾在山中与来访的客人基本上是不谈政治,也很少涉及时事。后来庆元党禁解除,辛弃疾感到形势的发展有可能推动举国上下一致努力实现北伐,恢复中原失地,当友人慨然来谈功名的时候,他不仅不再予以拒绝,还追念少年时事,写出了一首极其雄壮而又极其沉郁悲凉的词,这首词叫《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词云: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的上片全是回忆他年轻时在金朝起义军抗金,后来作为使者与南宋联络,回到金朝之后生擒张安国并押往南宋绳之以法的故事。
四十年往事如烟消散,当年英姿飒爽的壮士如今成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一个不得不丢弃满腹文韬武略却学老农种树的闲人。这种悲剧岂不完全是由腐败无能而又不思进取的朝廷所造成的吗?
此时的韩侂胄失去了韩皇后这个后台,而且因为“庆元党禁”也失了人心,宋宁宗的新皇后又整天说他的坏话,所以他一心想立个大功,从而保住自己的权位,于是他决定北伐,恰好这个时候金世宗驾崩,金章宗即位,而金朝的北部蒙古、鞑靼日渐强大,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却日渐衰落,北疆的连年战事也激化了国内矛盾,这就让韩侂胄看到了机会,便想利用金国的事端,趁机对金用兵,于是他重新启用了辛弃疾。
辛弃疾十分兴奋,他苦等四十年的北伐终于要来了,那么辛弃疾能否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参与到北伐队伍中呢?南宋的这次北伐结果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辛弃疾新传》,辛更儒著;
2.《辛弃疾传》,郭瑞祥著;
3.《诗的味道》,高盛元著;
4.《最美宋词》,苏樱著;
5.《赏词如风》,王立群著;
6.《论语》;
7.《史记的读法》,杨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