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16日。
(一)记录课堂
今天讲的内容是《10的认识》。课堂上,用数序导入,要求学生准确地说出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随后,在教学情境中认识了数字10,知道10是比9更大的数,且9添1是10,10比9多1。
课堂伊始,进入每天的讲故事时间。每个小故事都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能很快的理解问题并正确计算出得数。随后的课堂,有条不紊地认识10。
在要求学生熟练地说出10的组成的时候,有学生反应不够敏捷,但我还是给予其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由此产生了今天课堂上的疑惑:课堂如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二)课后反思
数学课堂上,总有人的反应更慢,如何兼顾到更慢的这一部分人是今天要仔细琢磨的问题。
首先,分析学情,弄清楚为什么这一部分人总是更慢,学习的障碍在哪里。
其次,想办法丰富学生的学习背景。
第三,教师设计问题有梯度,有层次,有系统,是学生的认知拾级而上。
(三)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使学生获得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也许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最佳方式。
杨绛说,人的可贵在于人能完善自身。可以说,是学习使人走向美好。
由此可得,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一是自身热爱学习,点燃自己内心的求知的火把。为人师表,引领学生;二是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因材施教是理念,也应当是实践
一个班集体的授课,必定是面向所有人的,可现实中学生参差不齐,导致少数学生可能存在学习不充分的情况,对于知识还停留在粗浅的表面上甚至还是一知半解,没有理解就无法迁移运用。
所以,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应体现在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一般而言,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理解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这一点上来说,教学情境的设计就应该符合实际生活,使得学生能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问题。
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调动经验思考,发挥好大脑的技能,积极推动思维的发展。
(五)教育的美好姿态
肖培东说:站上讲台,我是学生的阳光。走出学校,我有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态。
多年前捧读这本书,摘录下了这句话。现在看来,自己站在讲台上可能内心还是少了些庄重,按照肖培东老师的意思,教师要做学生生命中的阳光。这份职业使命我们要勇于去担当。
教育的美好姿态,应当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人美其美。琐碎的教学日常,湮没了多少教师的教育初心。我们应当擦亮自己的心灵角落,使得每一天的课堂如同冬日暖阳,充满光亮,照拂着学生的内心,使得学生的生命因我们而更加美好。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