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似乎烦恼只是成家立业的大人才拥有的特权,读书上学的我们只需要本本分分做好别人嘴里的“他家孩子”,这么简单的生活怎么配说烦恼?
前一阵跟家里人通话,我一半真心一半吐槽说自己很累,很想摆烂,原以为能得到点安慰鼓励,没想到不仅喜提嗤笑一声,更是噼里啪啦收获一堆说教。我简直目瞪口呆,原来我考完研之后所有的实习都是一种“休息”,所有开发的新爱好都叫“瞎折腾”。在吃的盐比我吃的米都多的家长眼里,我经历的这点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反而是我多愁善感,不堪一击。
我很生气,想直接挂断电话,但我可笑的礼仪不允许我这样粗鲁,跟“金主爸爸”耍脾气也无疑是在断送自己的生路。所以我试图解释,我那么着急离开老家,来到一个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城市,紧锣密鼓地安排工作,私企、国企、事业单位都有尝试,甚至有近两个月的周末都在打工,这样“内卷”还会被认为成“摸鱼”,实在令我愤怒不已。
“你就是这种孩子,没点压力就不动,就得逼着点儿”、“每天想点正事儿,别总写什么风花雪月”、“你上班不就是在玩吗?平时有事儿吗?没事儿背点单词”,这么轻飘飘的几句话就抹掉了我小半年的努力,我的一切行为与跳梁小丑无异,否定此刻还不够他们满意,还要再翻一遍旧账,说我荒废了四年本科,搞砸了毕业论文,结果还要在家里蹲一年重新考研等等。
可是,我走错路了吗?算走弯路了吗?为什么总是不满意我的选择?为什么觉得我浪费了自己的大学?为什么写点文章就是小资、不关心时事?为什么判定我不主动学习,不会创新?为什么同样早出晚归,我的工作就叫打发时间?为什么总要拿我与别人比较,听不得我承认自卑?为什么?我不理解,我企图从书里找答案,我去看曹禺,去看奥尼尔,看张爱玲、上野千鹤子,我知道了那么多心理学的理论和名词,但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
18岁以后,我开始逐渐发现自己对家庭的厌恶,这种厌恶不是因为我的家庭普通,也不是因为家长不够爱我,而是来自我对摆脱孩子这个身份的强烈渴望。我想做主,我想有随便去哭去笑的权利,我的家长从小就教我要对陌生人说不,却从来不允许我对他们——最熟悉、最亲密的人说不。
落笔此文之前,我刚刚构思了一篇感恩母亲的文章,仅是粗写了个开头都让我几度欲泪。然而,一通电话过后,我兴致全无,也许再也不会打开这篇名为《是妈妈是女儿》的文稿。家长惯用的这种“动力型push”令我烦恼更甚,以至于一周多提不起精神,反反复复去鄙视自己,进行毫无意义的内耗。
我决定不吐不快,我不愿意再把难过憋在心里,不想再做个听话的女儿。这不是什么宣战书,也不是投诉信,我只是想表达。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样“烦恼”的我,蜕变、逃离、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成长。
2023年8月
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