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闲聊:地主戴万龄

地主一词,最早指土地拥有者,如《史记》中就有“礼祠地主”记载。

后来,“地主”指以占有土地并收取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群体,“自己不劳动或仅有附带劳动”的阶层,特别引申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阶级斗争背景下,地主作为旧时代的一个代表,长期被推上批判的前台,所以这个词也就带着某种固化的色彩。

于是,偏见之下偶见真相,难免有所惊愕。

这个地主叫戴万龄,4岁时跟随爷爷、父亲闯关东,来到吉林。由于一家人勤俭持家,家业日兴。到戴万龄掌家时,戴家拥有土地3000亩,人口60来个,四代同堂;有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的四合院,房屋80多间,院墙高9尺,四角筑有炮台,雇了不少“炮手”看家护院,因为每年都会遭遇土匪袭击。

但是戴万龄并非为富不仁之人,他有德有能,常常接济穷人,荒年还开仓放粮给大家,甚至收留流浪老人,亲自给他们送终。所以在当地深受拥戴。

九一八事变之后,戴万龄举家参与抗日,儿子女婿都不缺席。基本上全家成年男子都牺牲完了,连他自己都被日本人抓捕杀害。

地主并非都是心狠手毒、无恶不作的同一种脸谱,有些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比如戴万龄,对内,可以亲近邻里,救济穷困,自己也是讲究仁德之人;对外,他也有强烈的家国认同,在民族大义面前,绝不含糊,甚至可以杀身成仁,毁家纾难。

读历史,一定不能局限于样本,才能更多了解真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