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通过六次逐字逐句的共读,我们读完了这本书的前72页。
梳理一下,如何把每一部分联系起来,联系好之后,开始落地实践,理论仅仅在理论层面上,就是所谓的不接地气。
第一部分: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认真工作。意识到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之后,教学改革的视角和思路也就确定了。而当前的教研方式并不给力,无论是哪个阶层的老师都是害怕强教研公开课的。我们可以通过观课议课这种研修活动寻找课堂教学研究的动力。同时任何一种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是一个慢的过程。如同买了毛笔不是立刻写好字,而是慢慢提高。
这一部分是现状,觉醒,途径。
第二部分: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狂喜,是习大大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有了这个理论认知,我们应该为创造开辟教学可能空间,这些可能空间的创造的活动开展是为了参与观课议课的所有老师提供创造空间,为其他老师提供课堂的其他可能。
同时一个观课议课组在讨论可能空间的时候是和而不同的,所谓和是和谐,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所谓不同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造,而且要有合适表达。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尊重老师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权利,让每个老师都去创造,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幸福的感觉。观课议课致力于帮助教师创造幸福的生活,并在创作的过程中留下生命的痕迹。
这一部分是创造是幸福基础,观课议课如何创造幸福生活。和而不同,创造尽可能多的教学空间是本章节的核心。
第三部分: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人因思而变”“穷则思变”道出了思想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思想,思想什么,怎么思想是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要有思想,没有思想谈何发展。
对于我们教师,我们的思想是因为我们面对的群体是多样化,同样的真理不能针对所有的个体,所以要去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事件进行思考。思想也是为了让我们老师从体力密集型转化到智慧密集型中来。思想不是漫步目的的,需要思考贴近自己事情,例如教学工作。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减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有了想思想的伟大事物,我们接着要做的是如何思想:经验之思,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类比之思是几种常用的思想,可以从这种思想方式上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但是又相互融合的思想,从而促进整个事物的发展。观课议课活动需要用到这些思想,需要使用思想进行课堂观察。
观课议课活动,要培养自己的教学洞察力,这是从观课老师的角度出发,在观课的课堂上需要思考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这些关系,也就获得了经验。在观课中,可以积极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借鉴,该如何改造教学。在本章节中谈到了教育建设的意蕴和假设,这是对促进思想发展观的具体阐释。思想是促进教育假设生成的途径,教育假设决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决定教的行为,教的行为决定学的行为,学的行为促进学的效果。
这一部分是呈现思想的,思想是观课议课的灵魂,本章节是讲观课议课中需要思想的碰撞。
第四部分: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我们看一节课堂的质量从学生的状态看,从学生角度来判断一节课堂的质量,学生喜欢的,质量不错的,负担不重的课都是好的课堂。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选择合适的方法,即从学习效果入手,倒推一节课是不是通过有质量的课。在观察的过程中,坐在学生身边,尽可能不干扰教学,同时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尊重我们听课的课堂。
在这一部分中,选择观察的视角是以学论教,并融合了思想观,创造观。第四章已经凸显融合。
第五部分: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首先提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理论:理智理论(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实践反思理论和生态理论,尤其是生态理论,相当于建立好周围的环境,环境不好,观点在正确,不被接受也是白搭。一粒种子能否成长,能否成长参天大树,这固然和种子有关,但是也和撒播在什么样的土地里,成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紧密相关。所以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要有一个足够的认知:首先是育自己,然后是育学生,最后是育同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观,是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形成相互滋养呢?相互滋养需要彼此开放,这个开放是互相打开心扉,彼此互相理解。观课时候把自己当成助教,观课议课活动当成老师之间的互助行为,但是不能主讲教师的正常授课。议课的时候将心比心,识别倾听者的情绪。在和谐的环境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达到同在共行的状态,同在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共行是把执教者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假如我来教……”“假如你来教……”这样的话语结构和同事沟通。在发言的时候谨记不是改造他,而是启发他。
在相互滋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最近发展区提出建议。
在这一章节,先谈教师成长发展理念,再谈滋养是什么,如何滋养。在观课议课环节中观课要把自己作为助教,议课要将心比心,同时提建议的时候要在依据倾听者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
第六部分:境脉特征的真理观
理解这个境脉的时候着实费了很多功夫,简单的理解就是依据事实说话,根据真实情境进行研讨。
既然是依据真实情境,字观课议课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重视课堂现象和事实,看到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然后展开讨论。从之前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到现在“课堂上,我发现……、我注意到……”讨论的是事实和现象,而不是课。
这些事实和现象可以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观课活动中,组织案例,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有讨论价值,在议课活动中研究案例的流程是:观课教师提出问题——授课教授解释对问题的思考和阐述——听案例提供者的意见和看法——所有参与者都发表看法,共同讨论。
由此引发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一定是要有主题,主题是观课议课活动中的伟大事物,主题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新的理论实践,在协商主题的时候,有可能是议课教师共同提出的,也可以是执教者希望我们研究什么主题的。确定好主题后,为了更加清晰,可以把目标进行分解,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向进行对目标,教法和教学效果的拆解。在观课时候,主题有预设,也有生成,不过不要太分散,可以记录下,作为下一个主题呈现。这样不至于使得围绕主题的议课太多散乱。
第七部分: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观课议课已经是一种文化,和谐,彼此愿意倾听。如何达到这样一种相互理解呢?
要给执教者提供课前说明的计划,给观课者一个提前说明的机会,其他人了解了动机,这是增进了解的途径和方式。在阐述课前说明的时候不必像说课那样详尽和细致。介绍教学背景,教学创新,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在课前不要给老师提太多的意见,影响老师已经有授课思路。
议课时,不是一言堂,而是面对共同的问题进行解决。改变单一的信息传递途径,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关系。大家敞开心扉,彼此尊重,做到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
几乎要把这本书读烂了,今天算是从前往后梳理清楚,也明白了各部分的关系,之前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深度梳理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进入课堂开启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