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白观课议课的目的是什么
学校层面:
1.寻找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2.通过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3.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教研活动模式
个人层面:给自己寻找幸福生活思路
1.愿心:有想法
2.愿景:有方向
3.愿径:有路径
接着了解观课议课的内核:
这不仅仅是教研活动一种方式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多的是渗透到一种幸福工作和生活的思想。
然后学习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
听评课是评判,观课议课不仅评判,也会给出建议(此处有疑问,听评课不能给出意见吗?)
第四:观课议课的思想
1.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2.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3.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4.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5.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6.境脉特征的真理观
7.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第五,观课议课活动中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这些观点如何呈现渗透在观课议课活动中的。
1.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在这个观点中,刚才共读的内容,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教学改革需要改善教师生活的视角和思路;
不能把课程和教学改进的问题过于简单化,课程和教学改进的问题是生活改善的问题,生活改善的问题,也关乎技术的改进,更关乎意愿和态度的调整,这是一项综合的改革。
提高教师发展的重点,经历了两个阶段:以理念启蒙为重点,提高认识,知道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应该的,在教学实践中追求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模式探索、增强效能阶段,以解决问题和和技术为主要任务。不仅有理念,还有理念下支持的实践。第三阶段则是以促进生活改善为重点,不仅有认识,有技术,还要让老师有意愿,还要有追求。这算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三维目标”。
我的观点是这里提到教学改革,是不是为了引出教师要实践,要参与,并且在有理念和技术的前提下参与工作。
2.现有教研方式对改善教师生活不“给力”
目前教研方式我们都理解,回归到本源,无论是领导还是参与者,明白我们听评课的木事“谁说了算”,所谓算数是评课后的结论被老师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了,这才是评课活动的有效性,也是有效教研的核心和关键。
不仅言之有理,而且要气氛和谐。人都愿意选择合意的话来听。
“用”——“听”——“议”——“观”(什么意思?)
目前现状:花了很多时间做教研,效果不理想,老师们并不情愿上公开课。
因为评课环节中有两种类型:评人,以课的质量来评价执教者的水平。评选高级教师,评选先进个人。
评课,“我认为这节课很成功……”“这不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你的课有这些优点……”“还存在一些问题……”评课对老师有情绪的影响,寄托了老师的梦想和希望。
希望:不对课下结论,对课堂上得某种现象,教学情境讨论,以此建立和谐的教研文化。
3.在改善生活寻找课堂教学研究的动力
工作是为了生活。对于自己的生活负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有责任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观课议课从目标看就是要改进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幸福的生活,有梦想,有追求,有意义,有创造,有痕迹,有质量。
4.改善生活是一个慢的过程
教研方式的改变也是一种生活改善。改善生活不容易,观课议课就是一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进课堂教学的工具,有如一支毛笔,买回来,不一定书法写得好,要静待花开。
议课的话题层次比较低,批评容易建设难,需要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慢慢发展和建设。
如何改进问题,建设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积淀,最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做支撑。
如何与改善生活的实践观联系?
第二个观点是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本章节的一个主体思想是创造可以让人幸福,我们应该在课堂中有创造。(和观课议课如何联系起来?)
1.为创造开辟教学可能空间
创造只是一种权利,如果当事者有意愿,有进行创造的可供选择的自由机会,有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权利可以变成一种权力(权利和权力区别在哪里)
观课议课致力于解放开拓空间。
基于自身经验的解放,又有对现有课堂教学实践的解放,还有专家权威话语的解放。发现新的可能。议课是一中求多,磨课是多中求一。如同鸡蛋的做法。磨课是如何做最好的炒鸡蛋,议课是鸡蛋有几种做法。
2.和而不同
在议课环节要和而不同。
和是和谐,不同是保持独立的思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可以用六个帽子的观点进行辩论。
黄帽子:肯定和乐观的,帮助我们获得教学信心,沉淀教学勇气。
黑帽子:质疑和否定。给决策和实践尽可能地追求教育利益最大化。
绿帽子:有新的发现和选择。具有创造性。
有期盼的生活是一种值得向往的幸福生活。
3.尊重教师创造性实践的专业自主权利
从现有教学中解放出来,寻找尽可能多的教学可能空间,自由的进行创造和选择,形成故事历史意义(不明白),进而体验幸福。
这段文字是鼓励老师创造体会创造的幸福感。
4.在创造性教学中留下生命痕迹。
观课议课致力于帮助教师创造幸福的生活。在课堂的创造中,留下痕迹,从而体会成长创造的幸福观。我们的某一节课因为创造让孩子有收获,内心是快乐的。
第三个观点: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在观课议课中,一定要进行思想的碰撞,思想有动词和名词的划分。思想中得到思想。
1.为什么要思想?
我们全部的尊严都来源于思想。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赢得人的尊严。
学生是多样化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在第三种情况下是谬论。”所以不要照搬,要依据你的实践情境,做比较,判断,选择,这就是让思想变成行动、动脑子和做研究的过程。
教师有三种类型:体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有一种是智慧密集型。我们要通过思想将自己转化为第三种类型。
思想什么呢?
尼采说:“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我从未浪费过我的精力。”
告诉我们精力有限,充满选择,懂得放弃。
“我思故我在”思考贴近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实践,研究自己,改善自己,发展自己。了解和接纳自己。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如何思想?
经验之思:获得经验需要实践,但是实践未必能获得经验,建立“行动”和“结果”的关系。
反思之思:自己本是坐井观天,在原有的经验下,寻找小鸟来帮助自己反思。
教育哲学之思:
类比之思(这两种并不是太明白)
2.观课议课与教学洞察力
(这是从观课者角度进行思考的)观课时,首先助己。
洞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洞察教学行为的追求和依据
(在这一节中,思想发展观是什么意思?)
3.观课议课与教学想象力
(这是从执教者角度进行思想的)
设想自己执教会怎么样?如果思想了,就不会作为旁观者只是写几条建议了,而是很用功的参与其中了。
发挥教学想象力
让自己的教学进行创造和超越。
4.教育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