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为啥我干什么都是玩游戏?”在和孩子的视频对话中我突然意识到“思维惯性”这个词,在对一个事情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别人、揣测别人的行动。
中学物理上“惯性”的意思是物体维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思维惯性”也是如此,为了维持心中的假想,强行给别人“扣帽子”,久而久之不仅自己陷入“思维定势”中,而且也容易伤害人。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首因效应”,指的是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懒”,与人相处第一印象很重要,只有第一印象好才有交往关系的可能,反之,只会雪上加霜,愈发糟糕。
回想起我小时候也有被“教育”的类似经历,因为我妈知道我爱看电视,只要我学习一出问题,就是看电视害的;只要我不在眼皮底下了,就说你一定在看电视吧,那时候会很无语很委屈,现在想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母亲还有一个思维惯性,就是喝水、喝小米粥能治百病,由于知识的局限,上一辈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口耳相传。“发烧了?多喝水就好了”;“上火了?肯定是不喝小米粥导致的”;“怕冷?喝点水就不冷了”,这样的对话几乎每个问题都适用,在老人眼里,不喝水和小米粥是“万恶之源”。
有人说教育是最能让人反思人性、剖析自身的,确实是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能触发人无限的回忆,似乎就在一瞬间,一些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在这一刻,时空静止恍如隔世。
“思维惯性”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懒惰,这种“懒”并非是心态不阳光,心理上倾向于离自己最亲近的感觉,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而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惯性”只代表过去,创新才是未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