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会做的计算题,算错了;明明是加法算式,写到后面变成了减法;题目里是个3,写到后面变成了8......我们和孩子一样,把引起这些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并对孩子宽容处理,反复提醒他“下次别再粗心咯”,其实,粗心只是做错题的一种结果,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引起粗心真正的原因。
那么,究竟哪些情况会造成粗心这个结果呢?
一、熟练度不够。不少家长都会遇到孩子这样的情况:明明是平时反复练习的计算题,本来会做的,考试却做错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熟练度不够。有些学生在考场上本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样的焦虑情绪会干扰到自己的知识熟练度。遇到稍不熟练的题目,出现差错也是情理之中了。反之,如果是已经是了然于胸的知识内容,比如像“1+1=?”这样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的计算题,我相信,就算在再紧张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计算错误。
二、数学概念不清楚。除了简单的计算题,对于一些其他题型的题目,本来会做的,怎么一到考试就不会了呢?关键还是基本概念不清楚。比如“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二位是()位,第()位是千位”,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导致差错。
三、学习态度松懈,导致审题不清。审题不清,导致准确率不够。审题不清的情况在填空以及应用题中比较常见,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题意并在较短时间内在较多的文字中找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句,这就需要孩子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学习态度引起的粗心大意在低年级孩子中更常见,比如很多学生会把“写出相邻的整十数”看成“写出相邻数”,而当让他们认真的重新在读一遍题目时,基本上百分之90的学生都能准确完成,可见还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不重视、心态浮躁导致的粗心大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引起粗心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出现偏差。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平日看似毫不起眼的一些粗心的小习惯,日积月累堆积在一起,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粗心,看似毫不起眼,却是孩子学习最大的死敌,再也不要让孩子拿粗心做借口了,粗心的背后是学习态度的松懈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该如何纠正呢?
我认为对于熟练度不够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对于概念不清的题目,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复习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可以让孩子自己用自己的话再将题目重新表述一遍,保证孩子已经彻底理解题意并能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复述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同时又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对于审题不清的题目,要求孩子每次遇到这类题目都要条件反射性地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用最短的时间圈出这道题目中最关键和最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在小学,孩子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会做多少题、考试得了几个A或者班级排名多少,我们家长最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粗心大意,孩子学习最大的死敌就是粗心,粗心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小学是一个人学习道路的起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引,但更需要家长的扶持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陪伴,让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的薄弱点,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