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一种心理行为,指将当前应该完成的行动或任务推迟到以后去做。拖延的表现形式:
今天要完成的任务推迟到明天,明天再推迟到后天,直到有人来催促的时候才匆匆忙忙、紧赶慢赶、甚至加班加点地完成。比如上学时的作业、考试前的复习、工作报告,或者上司交代的任务等等。
计划做了许多,但很少能够按时完成。很多人都制定了阅读计划、学习计划、跑步计划、减肥计划,开头几天都非常积极,但随着各种干扰因素的出现,这些计划开始推迟、延期,甚至被迫取消。
一直想做的事情,一直都惦记在心理,但就是从来没有开始。典型案例是“新年决心效应”,年年都在做同样的计划,但从来也没有实施过。
让我们先从拖延的坏处说起。
第一、拖延的危害。
1. 打击信心。
2. 带来紧张、焦虑、埋怨、失望等负面情绪。
3. 让他人失望。
4. 抑制上进心。
5. 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第二、为什么会产生拖延?
首先,心理上的原因。
1. 追求完美,害怕失败。
2. 时间观念不够强,总是以为还有大把的时间。
3. 目标设置过高,对自己失去信心。
4. 对目标不敏感,意识不到拖延产生的后果。
5. 受周围的人影响。
6. 思维模式固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7. 计划太模糊,无从开始。
8. 目标和回报太遥远,对自己没有意义。
其次,生理上的原因。
大脑具有重组功能,它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我们把这种能力称做“神经可塑性”。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做的事情,无论好坏都会影响到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的行为会刺激大脑基底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并释放出生化信息,促使这些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也在连结度上不断紧密化。某件事情做得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它会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当拖延这种行为,不断地刺激大脑,最终就会养成拖延的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才能介入旧的习惯,打破旧的模式,并用立刻行动的习惯取代拖延的习惯。
第三、如何进行改变?
哈葛罗四段法:
1.忽视和否认阶段(无意识无行动)。这一阶段我们意识不到拖延的危害,也没有改变的意愿。
2. 醒悟阶段(有意识无行动)。认识到不去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
3. 决心改变阶段(有意识有行动)。会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这个阶段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也会遇到许多困难。
4. 习惯阶段(无意识有行动)。这个阶段,我们养成了马上行动的习惯,当我们看到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完成。
《拖延心理学》中提供的技巧: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不是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锻炼身体。”
而是:“2021年1月份跑步100公里”
2.设定一个务实的最小目标。
不是:“我要坚持阅读!”
而是:“每天阅读1小时。”
3.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不是:“我要完成工作报告。”
而是:“今天下午3点到4点完成大纲写作。明天早上9点到10点完成初稿。后天早上8点到9点检查,然后提交报告。”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我有多少时间可以投入其中?
不是:“后天我可以完成这件事。”
而是:“我先看一下日程表,看看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超出了我的预期时间。”
5.马上开始!不要想一下子把事情做完,每次先迈出一小步。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练今天不在,我没有办法学习新的课程。我想去街上逛逛。”
而是:“虽然教练不在,但我可以复习一下昨天的课程。”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不是:“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不是:“我必须对他人有求必应。”
而是:“在工作的时候,将手机静音,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或者重要人物,做完事情后再回电。”
10.留意你的借口。
不是:“我累了(饿了/很忙/很烦),我以后再做。”
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回邮件,然后休息一会儿。”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即便只是迈出一小步,那也是进步。
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会感到不安。”
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现在我打算去外面吃顿大餐。”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不是:“我又在拖延,我恨我自己。”
而是:“我又在拖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