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即物,又非物。
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接受烦恼、衰老、病患甚至死亡。不管意识与否,我们都在一步步靠近死亡。每一日都应该是我们的“终活日”,而践行“终活”的最好方式就是“断舍离”。(备注:终活是指中老年人为临终做准备而参加的各项活动。2013年10月,日本各地开始流行“终活”,中老年人参观火葬场,向专业人士学习如何写遗嘱、拍遗照,正面地面对死亡,为临终进行准备。)
提起“断舍离”,有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扔东西嘛!谁还不会扔东西!实际上,所谓“扔东西”这种杂物整理不过是通向“断舍离”世界的入口罢了。由于物品是通过主动购买或接受赠予等方式进入空间,所有的物品都是思维的实体化。杂物,不仅包括实体杂物,还包括杂物化的信息、杂物化的人际关系、甚至杂物化的思维方式。看不见的事物常常和自我的潜意识紧密连接,当我们所处的用肉眼可见的世界混乱不堪时,看不见的世界的不安与混乱往往更为严重。因此,通过整理看得见的杂物,要解决的反而是看不见的问题。所以,断舍离的本质意义在于从对具象化的实物的选择、取舍逐渐升华到对抽象化领域的问题的解决。断舍离的对象不仅是空间,更是自己的大脑、身体、情绪、思维方式及最终的行动。“断”,要求我们筛选入手的物品与信息;“舍”,要求我们放手不需要的物品与信息;“离”,则需要我们专注于重要的物品与信息。
为确保空间、身体、头脑、心灵的清洁,将物品、信息、人、事尽可能地缩减成最为合适的量,才是断舍离的真谛。断舍离的最大阻碍在于“物皆可用,我却不用”。所以,断舍离的核心是对一种关系性质的重新审视:“能不能用”是以物品为轴心,“用不用”是以自我为轴心,应该从“当下”的“自我”出发,判断“是否需要”。对杂物进行断舍离包括五个步骤:收集所有杂物、扔掉垃圾和废品(过期、破损等)、以自我和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收纳。按照以上五个步骤执行,保留的物品数量将会大幅度减少。因此,断舍离中收纳概念的核心恰恰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收纳指南
01 三分法:一般根据个人喜好或者物品性质进行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如:
02 7-5-1法: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估计,在看不见的收纳空间(衣柜、壁橱、抽屉等)中摆放约占整体空间7成的杂物,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带有玻璃门的书柜、碗筷架、橱柜等)中摆放约占整体空间5成的杂物,在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家具等水平面上的空间)中摆放约占整体空间1成的杂物。留白,是空间美感的重要营造方式。为了不断提升审美,先对物品限量,进而更合理地舍弃。
03 1 out 1 in 法(处理一个收纳一个) : 当按照7-5-1法收纳好物品后,如果准备入手一件新品,就要去掉一件旧品来进行替换。如果每次入手新品之前都用这个方法思考,购买将变得不再盲目,物品的总量也不再一味增加。然而,物品的品质却越来越好,自己对物品的喜爱程度也越来越高。
04 one touch 法(一键式):要把大象放冰箱,总共分几步?与物品之间相处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打开门拿出来,用完再放回去。所以,收纳时尽可能压缩成这样两个简单的步骤,既省时又省心。
05 自立自由自在法:自立指在收纳杂物时要有“立”意识(如将毛巾整齐地叠放在方形浅盘里,最多放10条);自由指“选择自由”(如将餐具柜中的茶杯、玻璃杯、葡萄酒杯等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分组后套着摆放);自在指“随心所欲”(将无法“立式”收纳的衣物团成小块叠起来)。
断舍离分为“清零式”断舍离与“保养式”断舍离两种:“清零式”断舍离指将居所内过剩的杂物以“必要、合适、愉快”的标准缩减至一定的数量;“保养式”断舍离指居所内的杂物已经缩减到某个程度,每次只需对居所的“污垢”进行清理就可以保持环境清新。断舍离的精髓到“保养式”阶段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可以轻松地让居所恢复到简洁、舒适状态的良性循环过程。
然而,断舍离并非一蹴而就的技能,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学问。诸行无常,对于当下“必要、合适、愉快”的人、事、物,对于下一个当下也许就不再“必要、合适、愉快”。因此,面对结婚、离婚、再婚、分娩、转职、乔迁等人生大事时都应该秉持这样的态度:无论多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都要先把与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由此,才能提升再次“获得”的质量。
从物品入手,近藤麻理惠强调“心动”,山下英子强调与“当下的自我”连结。断舍离是一种选择重要的人、事、物的思维方式,要我们做到果敢决断、直面内心,也要我们反复断舍、升华心灵,更要我们接纳短暂、珍惜缘分。断舍离引导我们不干涉长辈的生活方式、不试图改变伴侣、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子女。所以断舍离更是“间”的创造: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时间的“间”、言语的“间”、沟通的“间”、人际关系的“间”。
现在“占有”的每一样物品,都是必要、合适、愉快之物吗?
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必要、合适、愉快之事吗?
现在相处的每一个人,都是必要、合适、愉快之人吗?
直到我们习惯了优化空间、优化头脑、优化身体、优化心灵,我们才能找寻到真实的自己。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就是现在的自己,
是处于特定时刻、
被特定物品和空间环绕、
与特定的人群交往、
做特定的事情的自己。
断舍离,值得用一生持续精进。
文末小贴士:
葛瑞琴·罗宾(Gretchen Rubin)在《外在秩序与内心平静》(Outer Order, Inner Calm: Declutter and Organize to Make More Room for Happiness)中提出,保持生活环境的有序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并提供了四个简单可行的断舍离方法。
第一,巧妙运用对比照片。
如果觉得自己总是拖延清理工作,可以尝试给需要打扫的区域拍照并进行评估。照片可以转换我们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一方空间,更加快速地判断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物品。一旦将这个区域清理出来,可以再拍一张同样角度的照片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强烈的视觉证据会让人充满成就感,鼓励我们继续清理工作。
第二,放弃未完成的计划。
无论是没栽种好的多肉盆栽、拼了一半的乐高城堡或巨型拼图,每当我们看到它们时就会感到内疚或烦恼。所以比起想办法推动自己完成计划,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弃并且清理它们。
第三,让杂乱的物品离开原本的环境。
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体验:知道应该将一些物品收纳起来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作者建议将它们移动到一个井井有条的新环境后再重新审视,这样更容易决定怎样处理。
第四,把前任当作参考因素。
当你对是否应该保留某件衣服或者饰品犹豫不决时,想象穿着这件衣服或佩戴这款首饰时偶遇前任的情况,会迅速做出决策。
以上是葛瑞琴·罗宾提供的四个断舍离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