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有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均每天上网4小时,这个时间如果拿来读书,也许可以读完一本薄书。
是呀,把上网的时间匀出来读书多好,也不会有这么多网瘾的孩子了。
有一段时间,我也是晚上回家就拿起手机停不下来,放下手机也觉得心里慌。
一下爱看书的人,怎么也把大把时间刷手机了。
毕竟是成年人,还能控制自己,又回归于有空看书。
后来加入全民阅读,给自己定了百日计划,今天是49天,在读第6本书,每天早上5点开始读书1小时。
为什么要读书?谈谈我对读书的理解。
01
迷茫时读书,阅读为你指引方向
赫尔岑说:
“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曾经生活中也迷茫过,碰到挫折打击,也一度失去信心,觉得努力也没有什么意义。
买了一大堆书,静下心来看书阅读,走进知识的海洋,让我重拾信心。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能够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让你拥有对抗生活种种困难的勇气。
正如这样一句话说的:
“当你感到迷茫时,最好马上去做一件100%投入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最好是读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可解惑。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也自卑迷茫过。
他在自己的书《白说》中讲到,2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东方之子》的主持人。
那时他没有什么经验,知识储备也不够丰富,他陷入了焦虑之中,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太适合做主持人。
偶然间翻阅了《曾国藩》这本书,从书中他看到曾国藩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积极面对,全力以赴。
后来的他开始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
迷茫时多读书,是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前行的路。
02
遇到问题时读书,书籍可以给你答案
林语堂曾说:
“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很多时候,遇到问题百思不得解,陷于狭隘的痛苦,其根源就是读书太少。
囿于有限的学识和认知,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慢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得上老年病。
年过50的我,决定去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但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
于是翻阅大量国内外健康营养方面的书籍,理解了病有来的路,就有回去的路。
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肥胖减重,调节血糖血脂等,让更多的人回归健康。
知乎️有网友说:
“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善读书者,遇到问题时书籍会给你答疑解惑。”
松浦弥太郎是著名生活美学大师,40岁时,他已是家喻户晓的作家。
49时他加入了日本最大食谱社群网站,创立料理主题网站“生活的基本”。
遇到问题不知道问谁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翻书。
他不会做饭,但愿意耐心钻研食材搭配、食谱选择,深入研究营养学,直至把这个社群,做成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网站。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仍在求知若渴地汲取各类知识,从陌生的领域获取生命的能量。
03
空闲时读书,精神富足心愉悦
三毛说:
“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周末,有空去参加线上或线下读书会,一群小伙伴共读一本书,那份美好欢喜,不言而喻。
天气晴朗,心情愉悦,坐在榻榻米上,泡一壶清茶,选一本喜欢的书,慢慢去读,怡然自得。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它或许不会马上带来收益,却会在你的脑海里慢慢积累,书到用时自然有。
作家周岭在《认知觉醒》里说:
“读书不是扫视白纸上黑字的重复动作。
每读一本书,实际上都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它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撒贝宁 不管是法律节目,还是综艺节目,他都能做到出口成章,令人佩服。
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撒贝宁留下了太多惊艳众人的开场白。
有人曾向他请教提升的秘诀,他表示读书对自己产生了巨大帮助:
“书读到一定程度后,你看到的境界会完全不一样。”
人这一生,走的每一步路,读的每一页书,都是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书读多了,境界逐渐提升,格局不断扩大。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它能使你精神得到慰藉,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读书越多,越能理解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
读书,是人一生最好的修行。
愿你在书香文墨之中,润泽生活的枯燥,丰满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