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31)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书中译文: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我的感悟:
《论语》中有太多君子和小人对照的句子,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口里的君子是他本人的追求和教育的目标,但小人并非全是骂人。小孩、地位低的人、格局不高的人,当然品德低下的人,统统称作“小人”。
如今,孔子又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即坦然、安静,“骄”即骄傲、骄慢、自满。
君子总是神情自若、安然舒适、安然若泰、不急不躁,他内心安定、祥和、坦荡,不需要骄躁、傲慢、放肆。
小人恰恰相反。
荊轲刺秦王的时候,带了一个助手叫秦武阳。秦武阳杀人不眨眼,心狠胆壮,12岁曾在大街上杀过人。燕太子丹派他随荆轲一起去刺杀秦王。结果秦武阳一到秦宫大殿,色变振恐,两腿打颤,连路都不会走了。秦王及众臣心生怀疑。
荆轲可不是专业杀手,而是有学问的外交家,有勇有谋有追求,从容不迫从秦武阳手中接过带匕首的地图,笑着说秦武阳是蛮夷之地来的人,没见过世面,请秦王原谅。
然后,荆轲不急不慢献图,图穷匕见。虽刺杀不成功,也让我们见识了泰而不骄的君子之风。当然,秦武阳平时恃强凌弱,肯定是小人之举。
还有一个故事。多年前,一名大学生拎着大嘟噜小滴漏行李到北大报到,觉得非常不便,就把行李放在路边,请一位路过的老者帮他照看行李,自己去报到。老者爽快地答应并坐下来尽职尽责地照看近一个小时。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大学生发现老者居然是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季羡林。
国学泰斗季老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是说小人骄傲、傲慢、患得患失,永远是局促不安、心慌慌的状态。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这样的人:别人干活他不干,还说风凉话,傲慢地说自己不屑于干,甚至去做暴力的破坏;几个人坐下来聊天,他自吹自擂,认识什么名人,见过什么大人物;别人不听他的意见,或考试考砸了,或做什么事失败了,他会气急败坏,抱怨身边比他弱势的人等等。这就是内心不安定、“骄而不泰”。
阿德勒侻,这就是自卑,用过度的自大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因为自卑感常常引起紧张,所以就有种朝向优越感的强制性行动,于是有了“骄而不泰”。
这确实也不能怪他,这都是童年时候所受过的伤。骄而不泰的人,童年可能被过度溺爱,被忽视,被伤害,心理留下的阴影,小时候他闹人,长大了他骄横,拼命显示自己的强大。所以心里总不舒适平和。
君子就不同。他“内省不疚”、“随心所欲不逾矩”,因为有良知而内心安定。你看孔子,领导重用我就好好当官,领导不重用就周游列国传经布道,年老体弱走不动,就坐在家里修订“六经”,指导学生的人生。
再比如苏东坡,下大狱,被贬天涯海角,依然泰然自若,好好吃饭,认真做事;还教当地人识字、给人看病,发明创造。
当然,泰而不骄也不是天生的品质。每个人都曾受过伤,为什么有的人能坦然面对,美好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却生活得张牙舞爪、咬牙切齿、五马长枪?
这就需要修行。我们小时候大都是挑皮捣蛋不懂事的“小人”,后来我们学习、成长,不都比小时候稳重了?
有时候遇到风吹草动还不淡定,不能坦然面对,说明体内的“小人”成份仍然存在。
实际上我们都“泰而不骄”过,也“骄而不泰”过。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是君子,有时候是小人。我们不能单纯地标榜自己是“君子”,给别人贴上“小人”的标签。君子和小人是我们体内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努力修为,减少体内小人的成分,增加体内君子的成分,才能开心、快乐、幸福、平安,才能生活得泰然自若、安然若素。
《论语》“子路篇”第26章,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