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老先生这篇文章,我从文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时代气息。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热河陷落,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而在这个民族危亡之际,蒋介石却发表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枪口对准了共产党人。在这个多事之秋,我从老先生的文章之中看到了对当时政府和教育模式的许多否定,内心充满了忧虑,更像是在呐喊,全国上下不团结起来,打不败日本侵略者。同样办教育不应当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只有全社会都能支持教育的兴办,我们国家的全民素质才能提高,祖国才能强大,才能不被欺负。就育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要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成“创造的教育”,应当从以下三点入手:
1、要有创造的勇气
我想结合时代背景谈我的看法,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妄想帝国主义国家从中调停,致百姓生死于不顾。几十万国民党大军被3000日军追着跑,几个日本人,拿着日军旗帜就可以随便占领县城,当时的日军真是被神化了,成了不可战胜的。直至“平型关大捷”的取得,许多国人才明白了一件事,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一句话就是:“小日本也是爹娘养的,子弹穿过去也是个窟窿”。这件事反映的道理是,当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横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后退还是前进的问题,你如果后退了,这个问题将永远不能解决,你将永远要忍受他带给你的困扰,这时一切思想和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敢于直面问题去解决它的勇气是第一位的。有了态度,思想和方法才能萌生,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2、要有创造的思想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很多事物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到现在的水准,衣食住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早已不是问题。但是请大家思考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再去提升和改变的空间了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应当时刻都要有创造的意识和创新的思想。因为科学的创造都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带来的灵感,一颗苹果掉下来,牛顿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被学校赶出来,就在地下室研究化学,成了“发明大王”。所以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的我们,要把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思想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有了思想,才有行动,有了行动,才能创造价值。
3、要有创造的环境
我们现代的社会,孩子们成长的家庭环境还是主张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困难,许多家长会提前意识到一些孩子们可能在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前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好或者解决有难度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到时不会被这件事“卡住”。我认为在生活中,给孩子们适当的困难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觉得没有困难就很难产生创新的思想。如第一条我提到的,当一个人遇到一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是想办法解决呢、绕过去呢还是求助于别人呢。所以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而态度的出现则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之下才会出现,所以无论是家庭中还是校园中我们都要给孩子们一些“困难教育”,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很重要。
老先生所生活之年代,民不聊生,他想让国人在思想上苏醒,全社会一起办教育,办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做的真教育。而今天的我们依然要去做好这件事,孩子们不是只在学校才是学习,相反学校生活仅仅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而已,要把校内生活和校外的广阔天地联系起来,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的有活力、有温度、有格局。这样才能让“创造的教育”思想丰富到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