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月初二,按照惯例是去姥姥家的日子。不过今天跟我妈妈溜了一下大街,自青春期以后,我跟老妈这样心平气和的散着步还是不多见的。
因我外出读书,家乡的小城已不再熟悉了。趁着这个机会,我一边感叹变化真大一边听我妈妈的“碎碎念”。
年味的淡去妈妈那一代的人也感觉到了,不过很难避免。传统的春节习俗总是免不了扯上吃喝玩乐,而物质生活的发展让我们不再稀罕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看的什么,甚至连春节的“乐”都被手机取代了大半。
人呢,按我妈妈的话说,活着活着就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时而迷茫的精神。平常日子里,每个人按照既定的轨道走着,被上了发条的玩偶似的,别管什么意义,一切都得以生存下去为最高旨意。
而春节提供了这样一种仪式感,它告诉我们,这样的日子是有尽头的,不是说看到了终点,而是我们有缓一缓的机会。
02
表哥是一枚普通的程序员,漂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中。在别人眼里他是父母的骄傲,事业有成的人呐,工作在某手机开发公司。放假回老家前,同事玩笑着说又要悲催相亲了,表哥也附和着。其实,他是嘴里说着“不要”,回乡的这颗心可是诚实的呢。就算被淹没在“七嘴八舌的唾沫”下,他还是留恋这几天的假期。
在家,可以暂时缓一缓马不停蹄的工作安排了。
再看舅舅,老舅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了另一个城市,老婆孩子都还留在家乡,现在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他还是日复一日的做着那些工作。
“能多挣一点是一点,将来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啊。”舅舅总是这样回应劝他休息的关切,春节这种日子,对和舅舅一样的打工者来说就是日子里的甜,带着一年的收获回家,见见许久不见的亲人们,话一话家常,那么一年的辛苦好像都消散了许多。
那在外求学的孩子们,譬如我,也总是格外珍惜这样的日子。我们清楚的知道,一旦到外面读书,那么能在家呆着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了,更不用提工作的时候了。看看小城的变化,走走承载了自己青春的校园,那种懵懂青涩感又涌上心来。任外面凉薄、任大部分的冷暖自知,我们还有家,这就足够了。家,是我们永远的动力源泉。
03
春节带给我们的另一种仪式感,可以说真的是仪式了。
“小马,今年有没有买房的计划呀?”
“婶跟你说呀,你上次那个对象看着不怎么样,婶再给你介绍个好的吧?”
“小曼呀,你这读书咋还没读完,我家小子都赚钱好几年了”
……….
这种打着关切的旗号刺探隐私的“嘘寒问暖”,招招中痛点,既让人尴尬也让人厌烦。
今年,我们要义正言辞的说出:拒绝“关心”,还我一个安宁春节!
也不必再为了为了远方亲戚仅存的面子强忍情绪回应,良好沟通无果后,怼怼那些所谓亲戚们的“暖心话”也是必要的。
你们所谓的暖心话,暖心倒是没体会,体会的只有面面相觑的尴尬和寒心。一口一个痛点,亲戚的情分还能剩下多少。
我们常说,基本的三观合得来这才是标配“话友”。亲戚可是随机的分配,既然不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何必去影响别人的生活。
微博上有这么一段子:亲戚是血缘分配的
同学是学校分配的
工作是社会分配的
唯有朋友,是我们主动选择的
既然聊不来,那就不要“尬聊”。
何必要强行维持春节这种“虚假式”的仪式感呢,如果真的没话说,一起看看电视节目,一起打打牌不也是一种友好的共度春节的方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