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坟位于陈村峡谷中一宽阔地带,四周悬崖绝壁,峰恋叠翠,东有形如天安门的山峰,西有茶坊与石明姑姑洞仙境,南有峡谷山涧缠绕,北靠妥当山山峰余脉,北高南低,松柏林立,權木丛生,现在很难看出有坟墓存在,特别是新开的公路穿坟而过,而且又直又长,让后人很难想象此处曾有和尚坟墓存在。
和尚坟形成何时,没有人能够说清,现在看来坟的周围即无村庄也无寺庙,叫和尚坟让人特别产生怀疑,但乡亲们叫了几百年,和尚坟的来历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和尚坟上拾柴、杀荆条、捋山菜、打松子等等也是村民常说的话,常做的事儿,五年之前,人们进入峡中,只能是徒步,深山埋人谈何容易,但毕竟有人看到过山中的坟垛,看到过周围人类生存活动的遗迹,你不得不想象古人生存的能力是如此野生,如此超强。
向前推半个多世纪,陈村以西的沟壑之中,尚有十多个山庄窝铺,如安安庄、老吴庄、文奎庄、红子沟庄、马家庄、朱家庄等等,至今除北庄与南庄有几户人家外,那些山庄都已废弃,无人问津,若没人说起,后人恐怕永远不会知道那些地方会有人长期生活。和尚坟周边环境也是如此,如天安门山下,原来有几孔窑洞(至今尚存),有一眼井,有几块梯田,叫背庄儿,明显是有古人居住过,和尚坟的山梁上同样也有梯田有窑洞,人类生存的场景十分明显,而西边的茶坊尚存三孔砖窑,上边的石明姑姑洞也有人烧香拜佛,村人去后山走亲驮炭等,也常有村人光顾这里,百年以前,这个山谷里并不寂寞,真正的萧条是在解放以后,特别是村北洪山公路的开通,人们很少走峡谷了。
和尚坟留存了很多人的记忆,新开的油路极大改变了原有的山形地貌,占用了古有的梯田部分,不过在權木丛下仍然能清晰的看出原有的田地与垒起的石头地垅,据说开路时曾挖出过石碑石碣等,只是没人探究又淹埋而已,原有窑洞或许就是坟墓,在一九五八年修建村中幸福渠时,由村民拆迁将砖瓦运到村中盖了楼坡圪洞,很多人看到过窑中的瓦罐皿物;原茶坊三孔窑也非三孔,据说后排还有六孔,这里或许原来就是寺院,只是清朝年间设为邮差而已,因为这里还留有烧灰烧砖窑的遗迹,在历史上非官家或寺院,一般人家在这深山老林盖窑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推测这里原来是有寺庙的,有和尚坟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去过洛阳白马寺,影响中的记裁是,和尚的坟墓一般不叫坟而叫塔,埋和尚的坟大多建有砖塔,道行高的和尚墓,塔建的高还讲究,如少林寺的塔林,埋得道高僧的舍利子则要建寺,如广胜寺,庙是供奉佛祖神灵住的,而寺院则是和尚信徒居住活动的地方,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图)”,浮图就是寺塔,一般为七层,广义上讲就是行善积德建佛塔行佛事,因此,历史陈村峡中是有寺院,有和尚的,只是年代久了,寺庙坍塌废弃,也有人在这里躲避灾荒灾难而长久生存,并把埋葬和尚的坟地叫做和尚坟,便于人们记忆区分这个地标,久而久之,习惯上就叫和尚坟了。
和尚坟周围风景优美而奇特,它于天安门山峰相邻,峰岭下存有很厚地沙土层,地面宽阔,有山泉 有涧河,环境宜人,进入这里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便于人们耕作生活,客观上就是一处世外桃源,难怪佛家道家都会在这里选址修行, 历史上这个山谷,也是通向后山蒲县的一条驿道,常有商家来往于此,如西边崖壁上石明姑姑洞(也叫云霞洞),据说建于北宋年间,如此推算,一千多年间,这条山谷发生过多少故事更难探究,或许只有和尚坟中的灵魂,可以诉说幽谷的过往,清楚这座山谷耐人寻味的故事。
如今的和尚坟已经淹没于草丛權木之中,笔直的公路横穿坟前,车辆麾托穿梭其中,已很少有人顾及路边的风景,和尚坟上草木茂密,松柏如珠,在山风松涛中凄凄如诉,世事沧桑,岁月如歌,告诉人们,无论是坟墓,还是地标,这里都有过古人的生活与希望,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存文明,也会如同这山中美景,慢慢地被人发现,被人继承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