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做了馄饨面,小馄饨是在楼下买的,面条是妈妈晒好以后从家里面带来的。馄饨面在扬州叫“饺面”,所以路过扬州的朋友注意了,“饺面”并不是水饺+面条,而是小馄饨+面条。为什么要强调“小”字呢?因为在江南,还有一种大馄饨,和北方水饺的个头不相上下,只是所用的皮不一样。水饺皮以煮后有韧劲为佳,而馄饨皮则以煮后爽滑为上品。
我很喜欢吃饺面。因为只吃光面感觉寡淡,只吃小馄饨又觉得不踏实,吃多了还腻味,将这两样放在一起就刚刚好,既能打饱,又很美味,可以说是绝配。扬州的大厨似乎很喜欢用虾籽调味提鲜,所以才有虾籽酱油,这似乎是扬州的特色,我在旁处没有见过。扬州的小馄饨里会使用虾籽,所以菜单上单点的馄饨往往又叫“虾籽馄饨”。有名的馄饨面一般都是使用虾籽馄饨,而汤底则是猪油、虾籽酱油、白胡椒粉再配上葱花、青蒜花之类,味厚而浓,很似扬州的人情。
南京人也很喜欢吃小馄饨,但是老南京人都会说“喝馄饨汤”,而不是吃馄饨,所以南京的小馄饨普遍馅料非常少,皮多而软,个头远小于扬州馄饨。南京的馄饨汤是白的,不用酱油,会用一点点猪油或者麻油,撒上榨菜丁、葱花、香菜还有小虾米。当然,还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选择放或者不放辣油,“啊要辣油啊”被南京本土歌手写进了歌词,确实是很经典(的一笔)。最为南京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一种叫做“柴火馄饨”的馄饨汤,我从未见过,据说是用柴火煮的,所以特别香。我不确定火候的不同对馄饨口味的影响有多大,但可以肯定地说,柴火馄饨是一些人的集体记忆,而这记忆是物质匮乏年代里温暖的亮色。试想啊,饥肠辘辘的小朋友,在放学或者晚归的路上,能喝上一碗路边摊的馄饨汤,那是多么温馨的记忆啊!
从前和C在无锡念书的时候吃过一次开洋馄饨,感觉非常好。开洋馄饨的个头和广东的云吞差不多大小。鲜肉里夹杂了开洋,汁多味厚,我很喜欢,于是在自己制作小馄饨的时候就参照了这个做法。给C试吃,效果非常好,还得到过老丈人朋友的喝彩,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这道开洋小馄饨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将开洋剁成细碎,葱姜切碎,打一个鸡蛋,加上盐、糖、料酒一起拌进肉糜里。开洋不能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了,妙在似有似无之间,以使与一般的馄饨区别。
除了开洋小馄饨,我还做过银鱼馄饨。无锡太湖的银鱼品质非常高,从前不到地头是很难买到的。如今有了淘宝+顺丰,所以能够买到顶级的食材。我就买过一包孝敬给爸爸妈妈,结果妈妈误以为我很喜欢吃银鱼,于是她就到菜市场买了八包让我带走。我的妈妈表达母爱的方式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饮食。上学的时候她就每天很早起床给我做早餐,几乎不重样。中小学生上学其实蛮早的,我后来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一个家长都给小孩做早餐的,而我的妈妈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着我。现在每次我和C回扬州,她都会做好多菜,怎么吃都吃不完。临走的时候她还要做几个菜给我带走,除了这些,她还会从自家的菜园里采摘当季的蔬菜,她包好冷冻的水饺、馄饨,以及晒干的面条,嘱咐我分一些给老丈人。每次我都大包小包地从扬州往南京运送食物,汽车的后背箱都被塞得满满的。一开始我都将这些当作负担的,曾经为这些事情和妈妈顶过很多次嘴,可见我是多么不惜福的小孩。一是我母亲每次都会给我很多,我和C怎么也吃不完,会有浪费,二是路上真的会很累,每次都很累。我建议她少带一点,或者不要带,每次她都充耳不闻,她总是倾其所有地将一切都给我。有时我会想把这些东西留在家中,趁她不注意就自己走掉,甚至想过当她的面将这些都扔掉,但终究还是害怕会伤害到她的感情,所以一次都没有这么做。
幸好我没有这么做。
银鱼馄饨很好吃,非常Q,非常弹,一改馄饨软糯口感,很是特别。妈妈包的小馄饨也很特别,那就是馅儿特别足,差一点儿就会撑破馄饨皮,正如她对我满满的爱。其实人会变的,但是我在妈妈的眼里还是小时候的那个我,所以她会做许多她觉得我爱吃的东西,并且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你喜欢这个的……”以前我试图告诉她我变了,已经不是那样了,但是每次都失败。现在我不再勉强让她知道我变了,只要她高兴我就很高兴。几辈子才能修到这样好的父母呢?再不知足,真是要天打雷劈了!
去年整个冬天我都一个人住在南京,所以经常在寒冷的早晨去离家很近的馄饨店吃早餐。先是喝小馄饨,后来就要老板给我做馄饨面。无论是雨还是雪,那家馄饨店都带给我无限的温暖和能量,支撑着我去搬砖。我曾经看不上南京的小馄饨,觉得滋味很一般,做工又不精细,但是当它在不经意间竟然成为了我关于去年冬天的温馨回忆时,我除了感恩,还敢再挑三拣四的吗?上次离开扬州到上海的时候妈妈哭了。她说每次我走之后,心里都空落落的,说不出来的难受,现在离家又远了一点。一边说话一边给我收拾包裹,没说两句,她就哽咽了。
今天是我在上海吃的第一顿馄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