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举措”增强人才工作凝聚力

经济竞争表现为市场竞争、产品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乡镇党委要不断强化人才思想,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不断加大智力投入,加快机制创新,通过人才积累抢抓发展先机。

参与人才竞争,大力引进人才。要大力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使经济人才争夺战更加白热化,经济比较困难的乡镇要不断创新,出奇制胜。充分尊重人才的智力劳动价值,采取折价入股、赠送期权、提供创业条件等多种形式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帮助专业人才实现智力成果的转化,实现其人生价值,吸引各类人才加盟到镇、村、企业、单位。抓住企业单位改制重组的有利时机,加强对相关企业单位的兼并收购,在接受资产的同时,也将原单位企业人才收归旗下。要异地设立机构,就近挖掘人才。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大中城市设立研发机构,以此为载体,就地招聘专业人才。要提前投入,以情感引人才。利用乡镇现有的人员、人才的亲情、感情、交情吸引适用人才。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能力。要适应跨越发展的需要,必须以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为主题,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人才为重点。培养人才就等于发展经济,等于创造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未来。加强和造就人才队伍,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兼顾,外引与内造并举。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积极地寻求和引进人才,更重要地是培养好、使用好自已的人才。要把人才培养看作地方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要舍得投入,要通过设立人才基金、健全培训机制,让所有人员都有机会再深造、再提高。可以借助外脑、借助外力,通过联合办学、厂际交流、科研合作等“借鸡生蛋”、“借炉炼丹”,使镇、村、企业、单位的人员更新知识,提升层次。

优化人才环境,更好留住人才。要想使人才质量有较快增加,高层次人才比例有较大增长,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进一步适应,笔者认为,优化人才环境尤为重要。体制和机制和活力能带来社会发展,包括人才建设的无穷活力。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在人才的使用上,要打破条条框框,不唯学历重能力,少言文凭重水平,逐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真正做到量力录用、人尽其才,防止人才错位,造成隐形浪费。改变“用则必有”封闭式的人才观,确立“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开放式的人才观,不断完善人才流通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既减轻镇、村、企业、单位负担,又能使人才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