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规矩,行有方圆
---记班级集合站队的习惯养成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学校这样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场所。一个集体的建设,就是习惯不断养成,规矩不断建立的过程,当规矩内化于心时,在集体活动中,班级整体就表现出紧张、有序、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师生关系更和谐,由对立者(管理和被管理者)演化为合伙人(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每个集体都有不同的问题,即便是像我班这样一个课堂专注,作业认真,学业成绩名列前矛经常在卫生、成绩、活动中被表扬的优秀班级,在集合站队中却表现不佳。当然原因主要在我这个班主任要求不到位,我为什么没有从一开始就对站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呢?还要从入学教育谈起,新生集合站队,当同学按照看齐口令站好后,我发现队伍歪七扭八,我有点不高兴,提高了音量:“你们为什么不看齐?”
“我们看齐了啊”学生怯怯的小声回答我。
为了反驳学生的“狡辩”,我走进队伍,站在那位明显突出的同学旁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向排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我发现从他的角度看,确实是看齐了。
“看齐却站不齐,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观察,有个重大发现。他们的“厚薄”差异太大,目测体重差异近三倍,即使站在同一条线上,队伍也绝不可能整齐划一。我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无解的难题,因为受限于客观的身材条件,后来体检证实,班级正常体重指数的男生只有5个。于是,我只好在集合排队的问题上给予孩子们最大的谅解和宽容,站队本来要求“快、静、齐”只要做到快和静就好。但是,要求低一分,行动会低两分。站队慢慢的演变为只能做到快,因为站不齐就很利于好事者搞社交活动,静就无从谈起。因此集合站队成了班级软肋。
进入冬季,天气寒冷,不能再做操了,再加上“双减”要求,每天需要跑操两次,这个顽疾就突显出来了。西北风呼呼的吼叫,整个年级的孩子们都有点站不住,挤在一起为了抱团取暖,队伍拖沓混乱。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站队,年级规定,先站好的班级先跑,先跑完的班级先回。这个策略起到不小的作用,整个跑步秩序建立了起来。但是我班受顽疾困扰,改观不大,所以每次跑步顺序靠后。
我想耐心的等待孩子们自我觉醒,于是陪伴左右,暗自观察。但是,因为我的不离不弃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安全感和放松感,当左右两侧的班级都开跑了,剩下我们班这一列孤零零的时候,依然毫无察觉的交头接耳。我暗自着急,心想必须痛下决心整治一下站队问题了,否则总挨冻会生病的,于是决定在周五放学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间节点,大家都心情愉悦,归心似箭,此时出手整顿纪律,会让他们倍感事态严重,印象深刻。我不打算以说教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那样会引发青春期孩子的抵触,效果也不好,我要激发这样一群优秀学生的好胜心实现自我教育。以什么样的形式引发孩子们对集合站队的讨论呢?那就从我的“异常表现”开始吧。
时间选定在一周的最后一次跑步,这次集合跑步,我们班是最后一个出发。我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开跑。以往,我都会按照他们的速度,慢慢陪跑。今天我按照自己的速度,把全班远远的甩在后面,同学们察觉到我不同寻常的举动,心中充满疑问,似乎预感到什么,但又摸不着头脑,我跑完后径直回到办公室,等待一节课后的放学时刻。我在办公室提前准备好问题和纸张,静待下课铃响。
周末,放学铃一响,大家都迫不及待。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大家以为我只是宣布放学。但是当我环顾四周,眼神坚定,示意大家安静的时候,大家一下意识到有严重事情发生了。我低声说:“我想和大家聊聊,今天我没陪大家一起跑,你们怎么看这件事的?这是我第一次没有陪伴你们。”我分别请几位同学回答,有敏锐的同学说“老师可能对于我们跑步不满意”,也有乐观的同学回答“老师对我们比较放心,不用陪着我们跑,我们就能跑很好” 。 我最后转向体委,投去询问的目光,因为体委和我的视角很相似,都能看见全局,体委站起来怯怯的说:“老师,你可能是觉得我们班最后一个跑,有点不高兴。”
我点点头,追问到“为什么最后一个跑,我就不高兴呢?”
“因为,这说明我们班站队纪律差。”
大家一下被惊到了,我们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怎么还有差的地方?怎么允许自己差?
我捕捉到孩子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紧追不舍的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集合的纪律问题呢?“
“老师,你可以提醒我们呀。”
“老师,批评那个说话的同学。”
“让体委管我们。”
……
大家一时间议论纷纷。
我耐心的等着大家静下来,接着他们的话继续问“你们觉得老师提醒批评会有用吗?体委来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提醒用处不大,平时站队,我都喊破嗓子了,大家还是不能安静站好,每次我都很无奈,也很无力。” 体委这下可抓住一个诉苦的机会了。
“不管用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要用呢?”我立刻接过话头。“那让我们想点有用的办法吧,现在每人发一张纸,你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边说边下发准备好的纸张。同学们问“老师,要不要写名字?”他们很警觉,如果写名字,他们就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随便应付一下写一个东西,我摆出毫不在意的神态说:“不记名,时间一分钟。”同学一下释然了。教室里,钟表指针滴答滴答不紧不慢的走着,同学们的眉头凝成了疙瘩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停”我充当了裁判员,“下面请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共同推选出一条方案,计时3分钟”。嗡嗡的议论声响起,有些小组甚至激烈的争论起来。此时,我在黑板上,给每个小组画出一块区域。耐心等待,声音渐渐小下去,说明大家已经商量出了结果。“请各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我的指令一发出,一行行或者娟秀整齐或者粗犷歪斜的粉笔字迫不及待的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座位上的同学死死的盯着黑板,嘴里小声的跟读,或者点头或者皱眉。我观察着大家的表情,感受着他们身为主人翁的责任感。“下面一个环节,小组再次讨论,从这11条建议中,推选出你们最认可的三条措施,在相应的区域画红色五角星。”又是激烈的讨论,而后小组代表满脸庄重神圣,走上讲台,投下自己珍贵的一票。这个过程,我一直“冷眼旁观”,不暗示不参与。同学们针对一条措施争议很大,形成两个阵营,爱偷懒不愿意体育锻炼的同学,强烈推荐“在通知群点名批评”这一措施,而另一部分“爱惜自己羽毛”的同学更倾向于选择“再做一遍锻炼(如重新做操或跑步)作为惩罚措施”尘埃落定,同学们自己推选出了“集合规则”,我让班长规整的抄写下来,扎在公示栏的白板上。这时候,我站到讲台上,扫视全场,进行了总结陈词:首先,我表扬了大家在活动过程中的有序和认真投入。并且佐证了我的观察,举例说明同学凝神思考,认真讨论,偶尔纠结,最终坚定的状态,这些都说明我们在以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参与过程。其次,我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我很赞成大家最终选出的规则,并且很高兴是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大多数同学并没有选那个“通知群点名批评”的措施,因为通知群里有全班45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一百多人,说明同学有荣辱是非观,爱惜自己的面子,在乎家长的感受,这说明大家都充满了正向思维。
最后,我声明,这是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的规则,大家应该共同遵守,制定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明确底线,希望同学心有敬畏,明确规则,我希望看到的结果是规则制定出来却一次也不被用到。第二周周一的跑步集合站队,居然没有一个孩子乱动说话,真正做到了“快、静、齐”,显然这次关于集合站队的自我教育是成功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班屡次成为第一个出发的队伍,受到年级主任的表扬和肯定。孩子们很高兴。为了巩固成果,我又和孩子们开展了“早跑早结束的好处”的讨论,同学们认为:早跑少受冻,早结束后自己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前认为自己干不好的事情,发现只要用心也能做好。连续表扬的正反馈,帮助孩子们很快养成了习惯。就像开始习惯拖沓聊天一样,现在习惯了整齐安静。习惯一旦养成,集体自行运转,管理变得有效。真正管理他们的是他们自己心中的规则。这样经过思考---讨论---评选---成文的规则是内化于心的,所以能心甘情愿的被外化于行。只有心有规矩,行才会有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