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红楼梦(六)试释今年语文的高考题
我注意到,今年全国高考甲卷语文作文的题目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考题。试卷出得非常有意思,也出得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吧。我们都知道,这个考题题目是出自于一部中国脍炙人口的久经传诵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十七回“会芳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里的题目。通过这一考题让我们可以知道对匾额上的字的选用和它所涉及到的中国的文学,修养、认知、想象力等的浓郁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是对我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有着相当丰富的古汉语的素养。出题的老师大概也是希望考生们能通过对匾额上的名称选用,来得到对中国悠久文化的语言的精炼,体味等的运用吧。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第十七回里,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那是为贾元春省亲所修建的大观园竣工之后,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游园试宝玉劝业进益的一段情节。当然了贾宝玉也不负众望,未将一些俗套来敷衍,而是将有典有故,相得益彰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拿出来来运用。所以有人就说;宝玉系诸艳之冠,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跋,且暂题灯匾联上,再请赐题,此千妥万当之章法。当然这些是众人有些阿谀奉承,溜须怕马的嫌疑。所以也有诗曰;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干?
在第十七回中,贾政在游园中见桥上有亭,便与众人上了亭子,倚栏而坐了,回头就问众人,大家以何题此?众人都说;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那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人说;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也若有所思,因抬头见宝玉站在自己的身边,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命,连忙回到;父亲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甚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人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说;大家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我们如今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听。宝玉到;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又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付七言对联来。宝玉听命,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提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掉头微笑,众人也称赞不已。
我以为,“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他的王妃姐姐元春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只是多了些胭脂气罢了。
我们也都知道,这里的“沁”字,就是往水里放,把诸“芳”贤能往水里放,这就是“沁芳”的意思。“泻玉”就是把诸玉一般的人才一泻千里,埋没于山水之间,它们意思都是差不多。只是“泻玉”比较露骨,“沁芳”就比较含蓄了。玉被泻于千里,芳被沁于水央,不正是压在“泄欲于双峰”之间,“寝芳于翼然亭上”吗?想想也是,这大概就是红楼梦里的作者曹雪芹的厉害之处,以赞为骂,以泻比沁,果然是不同于凡响的。
说起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当时的整个王朝,虽然政治比较开明,风调雨顺,却也不思进取,沉弱于现状。支持改革的欧阳修,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积弊难除而感到忧心匆匆,公元1045年他被皇帝贬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的滁州。有一天他来到滁州郊外的琅琊山酿泉旁的亭子上游玩喝酒,时而喝醉了,时而又醉醒了。想着自己国家的前途,很是忧伤,想着自己命运的困境,又很是凄凉。但是琅琊山的山水告慰着他,滁州的人民浸润着他,于是就写下了这一篇旷世名作《醉翁亭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悲伤中有着几分欢喜,欢喜中又有着几分悲凉的文章。至今我还记得文中的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文章的最后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是庐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永丰人。
所以我以为,欧阳修能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栝静的情景中而去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全部都渗透在他的《醉翁亭记》里。使他的文章如田园一般,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充满了那时的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和乐民之乐的胸襟,以及寄情于山水,借景于抒情的平易,深邃,委婉、曲折的好文章来。还是《红楼梦》里有一句诗文总结得好;好江富贵回头看,总有文章如意难。零落机缘君记去,黄金万斗大观园。
我想,假如今年考生们在做全国高考语文考题时,能把贾宝玉试才题对额的“泻玉”与“沁芳”,以及欧阳修的“泻玉于两峰之间,沁芳于翼然亭上”的“翼然”二字的来龙去脉的关系能够搞清楚和能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我想,这大概不失为一篇妥妥的好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