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的早教班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并且收费昂贵。有的人认为这个根本就是利用这个敏感期、那个黄金期这些概念牟利,孩子爱玩是天性,两三岁的孩子好好玩就是最好的早教,家长根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金钱陪着瞎胡搞。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家长不惜花费大笔金钱、大量精力,牺牲休息时间带着两三岁的宝宝从这个早教班,奔赴那个早教班。在这里支撑着他们东奔西波的可能就是这个概念叫做“启蒙”,很多家长不惜血本其实在意的并不是要让孩子学会什么,醉翁之意在于——启蒙。什么叫做启蒙?
启蒙是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启蒙的意义和作用对日后孩子进入正常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启蒙需要和提早学和抢跑学严格区分开来,并且两者对日后孩子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影响可能是天壤之别完全相反的。提早学、抢跑学是拔苗助长,启蒙,是让孩子对了解这个东西,扎根这个土壤,进入这个氛围。提早学和抢跑学是过早把孩子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会大大削弱孩子的学习热情;而启蒙是在孩子的脑海里种下一颗种子,到了对的学习阶段会很快的生根发芽爆发出生机活力,是对学习能力的大大增强。
上个案例:
在一节拼搭课上,老师拿来了一款新的积木教具,要求 5 岁的孩子们做一个木块拼搭的手工。老师很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步骤,层次条理非常清晰明了,但学生们依旧不明所以。老师又用更大的嗓音,用更简单的、孩子们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反复演示了许多遍,依旧徒劳。之后,老师在另一个同龄班级改变了方法,做一个大胆的尝试——老师让学生们单独呆一会,让他们在不受任何限制的过程中玩耍那些积木。他发现,孩子们会发明自己和积木相处的方式。比如他们把积木想象成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把积木假装成房屋和汽车,并且根据自己的想象拼搭和创作出不同的图案。等到孩子们玩得差不多感到没意思的时候,老师这时才给孩子们布置任务,而此时孩子们已经可以轻松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了。
这个案例选自约翰.霍尔特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作者在书中想要分享的是,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自由玩耍十分重要“通过这样的玩耍和想象,孩子们已经把这些材料印到脑海里了,从精神上吸收并理解了它们,可以这么说,它们已经准备好了,愿意在更组织化,更严肃的情形下玩非常复杂的游戏。”
在进入正式的学习之前,孩子们需要一段时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新事物和新知识产生联系,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捣鼓”的时间。这段捣鼓时间是为日后系统性学习做准备的,也是所谓的“启蒙”。比如在孩子学习加减法之前:孩子必须在一个数字的环境中泡够一定时间,必须足够地感知到数字是如何变大的,又是如何变小的,这时再教加减法才是有效的。在英语学习之前:孩子必须在一个英语环境里泡够一定时间,必须接触到一定量的英语儿歌,童谣和影音。再完成这个阶段后,学习 ABC 和拼读规律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给学龄前孩子直接报个英语班,立马进入识字和拼读阶段,这时孩子其实尚未做好准备。孩子长期浸泡在某个特点的环境里,那个环境里的事物就会纳入孩子的认知体系里,让孩子为更进一步更系统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早教机构其实就是为孩子创造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并且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环境。有的家长认为早教机构是花冤枉钱,自己准备了课本在家教孩子,这可能会陷入一个提早学的误区,因为启蒙不是提早学,它的本质意义在于自由的鼓捣和探索,绝对不是一个一本正经认真教,一个老老实实好好学。很多家长会把学习和玩耍对立起来,学习才是正事,看见孩子嘻嘻哈哈玩耍就着急,即使允许孩子玩一会儿,也要以过一会儿要正经学习做交换。所以家长们需要提高对孩子玩耍的科学认知,允许孩子有自由探索和鼓捣的时间,从功利的角度讲,这对孩子以后学的更好是大有好处的。
所以,早教并不是过早把孩子逼迫进课本、课堂这样的环境,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在知识里自然漂流的机会,不一定非要报班,比如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让他们不带学习知识的任务,儿子那样知识的海洋里徜徉。(部分材料整理自公众号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