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既然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础,那么在接受高等教育前需要一个选拔。为了完成高等教育,也需要一个考核与检验。那么这两个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严格一些呢?
其实,让我们仔细想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培养人才。那么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哪个更有利于培养人才呢?我个人认为是严进宽出。我们知道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进行高等教育,这没有意义。而所谓的高等教育,也绝对不是成才的唯一渠道。难道不接受高等教育我就成不了才了吗?不接受高等教育我的人生就完蛋了吗?显然不是。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无非是供你选择的一条人生道路,有的人适合这条路,而有的人就不适合这条路。我认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所谓的工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高等教育既然要进行专业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就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课程体系要求的能力,而过低的门槛无疑会降低质量。诚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选拔人才。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选拔是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选拔标准的严格也是为每个接受教育的人着想。如果你不适合这个领域,但是通过想对宽松的选拔你接受了高等教育,你不可能学好,你也会因此而怀疑自己,怀疑人生,也就不可能成为人才。严进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就目前来说却是最好的方式。(因材施教你就更不能用宽松的标准让每个人接受他所不适合的教育)
那为什么要宽出呢?我们知道当我们步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高等教育交给你的东西也许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终生学习的理念与能力。专业课有那么多,我可不可以只精通一门,其他的只要及格就行了呢?我可不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真正学到的是如何学习,通过无数次的失败我可能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但是接下来如果你要我学会一个东西,我可能会有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宽出不意味着零门槛,而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途径后可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孔子讲因材施教,那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判断每个人是否成才。每个人的成才标准都是自己给自己订的,再难的卷子对一个不想学习的人都是没有意义的。能通过严格的选拔接受高等教育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负,至少是有目标的人,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相对宽松的标准让他们有更多发挥选择的空间呢?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无非就是因为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了,只为追求所谓的平等而忽视质量。而那种让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不愿意做“低等工作”,平等何以体现?现在很多人批判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有罪吗?那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抱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殊不知,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一定有适应各种制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