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网络到处普及,人们手机从不离身,沟通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们随时随地都会被别人打扰。
现在时髦词汇“利用碎片化时间”,诸如“每天五分钟”“每天十分钟”之类的消费越来越多。
仿佛所有人都在为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在努力,恨不能自己三头六臂,同时做几项工作。又仿佛只要利用了这几分钟时间,生活就充实而有效率了。
但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做的事情,真的能给我们带来益处吗?这样做真的是在节省时间吗?
实际上,根据大脑运作的规律,人们在接触一个信息的前十分钟内,一般是混乱无序很难深入进入的。也就是,这十分钟里,你基本情况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所以,前几分钟里,适合做一些简单不需要深入思考处理的事情。比如,等电梯几分钟里,回复一个简单问答式的邮件。既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这件事,又不会影响完成的结果。这样,确实能帮助我们把工作的效率提高。
但是,如果是在需要深度创作性的工作中,频繁地被打断,或者想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有空做一点,有空写一点,那么大概率,这个工作是做不好的。
这期间,由于大脑思路被频繁打断,思维很难连贯起来,持续性地深入思考。零碎时间带来的多数是肤浅的表面创意。所以,如果你做更难更重要的工作,尽量保证时间的完整性,不要频繁打断碎片化。
通常人的大脑工作状态,前十分钟,是在粗略地浏览事件,后面的十几分钟,逐步进入状态。在这两个阶段之后,大脑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这个时候,很容易迸发出新的好的灵感创意,或者能以极快的速度理清工作思路,从而迅速地完成一个较难的工作方案。
这或许是因为人的脑细胞之间合作,靠的是神经突触信号的传递。估计,在大脑连续工作半小时内,大脑细胞都是在不断被摇醒的阶段。半小时后的大脑细胞,才是爆发式活跃期。
就像小蚂蚁传信号那样,一只蚂蚁的触角碰到两个蚂蚁的触角,两个蚂蚁碰到四只蚂蚁的触角……信息就这样指数级的传递下去。指数传递的规律就是,起初很慢跟少,但是由于它不断翻倍,总有那么一个节点,信息就爆发式地传播开来了。
很多人都听过那个跟国王要奖赏的故事,他要求一个棋盘的小麦,第一格一粒,第二格2粒,第三格4粒,后面每个格子都是前面的2倍。讲得也是指数的力量。
办公室里就有两个这样的伙伴,我们叫他们小王和小李吧。
小王,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办公室,到了之后就将手机静音,把当天需要解决的最难最复杂的事情,利用上午时间全都处理完成。这期间,很多电话和信息,他是不回的,因为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了解不回复的原因,对他表示理解。
小王上午处理完后,中午时间会集中处理邮件微信等等信息,能够立即回复的会马上回复。需要进一步沟通确认的,他会一一列出,并在下午时间分别沟通确认。
在每天临近下班的时间,小王都会简单梳理当天工作,并将工作分类,将重要复杂工作,特别标记出来,第二天一上班优先处理。做完这些,小王下班走人,几乎从不加班。
而小李则完全相反,他来到公司后,会先浏览各种信息,零零碎碎分别回复沟通。沟通过程中,还要再聊一聊家常,维护同事关系。就这样一上午过去,简单的工作没进行完,复杂的工作还没开始。
中午时候,因为上午效率不高,很多工作没有完成,小李有点焦虑,刷刷微信和抖音缓解压力。
不知不觉,又到上班时间,中午没能休息好,精神不佳,想做一下重要的工作,却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再加上上午有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不断有电话信息需要回复,小李一下午也没有完成多少工作。
无奈小李只能加班完成当天工作,但是疲惫加上焦虑,再者肚子也饿了,小李又点了个外卖准备奋战到深夜。
晕晕乎乎完成工作后,回家睡觉,自感一天不易,上床后又刷了刷剧,沉沉睡去。第二天顶着熊猫眼,跌跌撞撞地又迟到近半小时。
如果是你,想选择做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小王,还是做时间被碎片化的小李呢?思考之后,我想你对今后的时间利用,会有很大不同。
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时间被碎片化?请记住专注力依然是王道。适当利用碎片化时间只是补充。
无戒学堂日更365第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