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才能外显为灵动的实践能力,越是对荣格的《性格类型》研究,就越是对人格类型的差异而感到由衷的赞美。荣格在阅读了大量的人类文化史上璀璨的文明后,特别是对东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比分析后,在他强大的直觉性思维加工后,把中国《周易》中“平衡与变化”的精髓运用到了对人的理解当中。
人总是要以某种首要的方式来与世界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本身既蕴含着个人的独特天赋能力又带来了一种危险的失衡倾向。比如内向将有把个人领入到对现实的麻木不仁和实际变化视而不见的危险境地,严重的内向个人会完全脱离实际而陷入到自己的主观意识世界之中,病态时则呈现为精神病;反之外向将有把个人领入到被现实裹挟而失去自主独立意识和随波逐流肤浅盲从的危险境地,严重的外向个人完全会失去自我意识而全然受到环境的左右不自知,病态时则以神经症表达。所以健康的人内部自然会有一整套机制来处理这样一个关于个人内倾、外倾两个方向的平衡机制。
我这里仅是以内外倾向这一个衡量人精神活动世界的维度讲述一种个体内部的平衡关系。比如有人是外倾性人格,若其主要以感知连接这个世界,那么他就主要是通过感知与外部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收集信息,同时也会发展出通过判断的方式在自己主观世界里做出必要的决定。也就是说,个人在一种主要功能在外部世界的话,另个一定有辅助功能在内部世界(主观世界)里运作,以保持内外的平衡。
而我发现,当个人的这种内部平衡失衡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互动紊乱,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就是异于一般正常标准的低常状态。如上面讲到的例子,对内判断如果不能健康发展,这个以对外感知为主的个人会怎么样呢?容易出现信息量过载而无法决断,常常是优柔寡断,严重时表现为选择恐惧症,出现神经症症状。
个人成长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够心智健康发展,逐渐完善。其中就包括亲子关系的营造。还是以内外倾来说,内倾的孩子如果遇到外倾的家长,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则会强迫孩子将精神力(力比多)投注在客观世界中,可这并不是孩子擅长的领域,这会引发孩子的焦虑,由于不擅长更容易遭致失败和挫折,不能被外部世界承接的力比多会反弹给孩子,造成孩子更进一步的深入到自己的世界之中,将会干扰孩子辅助功能(带有外倾性质功能)的发展。反之,外向型的孩子如果遇到内向型的家长,如果家长强迫孩子保持个人安静独处和减少各种与外在世界的链接,将会导致孩子的能力被迫转移到主观世界,但是在主观世界里,作为外倾的孩子,是一个苍白空虚的世界,他需要在充分的与外在世界接触后才有一些主观的感受,结果外向的孩子将心理能力投注到主观世界后,得不到预想的快乐,反而是空虚无聊,那么就会更进一步的让外向型的孩子轻视内省的积极意义。正确的做法是,让这样的人在做中思,在思中做。
总得来说,就是首先是父母对自己性格类型的内省观察及认知,其次是对自己子女的性格类型的觉知,最后是在差异处保持一种开放和尊重,在平等中引导孩子朝向他所擅长的方向生长,而不是强迫孩子长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一般人都喜欢自己的性格类型,遗憾的是,子女在性格类型上不是简单的对父母的原样复制。我以为,家长持续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对子女理解下的亲密联系。
所以,在对学生的生涯规划中,应该包含着帮助孩子父母成长及孩子所在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