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介休出差。
车行在介休街上,一个牌楼从车旁闪过,一闪之间,我读到了上面写着的四个大字:三贤故里。
介休因春秋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得名,其必为一贤,那么另外两位又是何人呢?我想了半天,终没想起来,到了宾馆,忍不住向宾馆的工作人员咨询起来,可惜他们也只知道介子推。
好在宾馆距牌楼不远,安顿下来之后,我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
原以为牌楼后面是一个公园,到了跟前才知道是一个广场。广场不大,在网上查面积近3万平米。牌楼的后面有一圈喷泉,喷泉中间有一名为“四狮抬瓶”的彩色琉璃塑,寓意“四时太平”。
穿过喷泉往前走,远远看到几座古建筑。我这才发现,自己是来到了古介休的文化中心。第一座建筑,看上去很新,应该是新修的,门楣上写着三个字,可惜我只认识一个“祠”,问了一位正在附近散步的老者,他居然也不认识,这让我颇觉意外(后来,我推测出在祆神楼两侧的分别是文彦博的宗祠,那三个字应该是文公祠)。只好看第二座建筑。这座建筑看上去虽也有翻新,但明显感觉有古老的气息,也很有气势。从门前所立石块我知道,此楼叫“祆神楼”,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在楼的左边,有一售票处,我走过去,看到窗玻璃上写着“凭有效身份证件领票免费参观”几个字。近前一问,果然如此,赶紧回宾馆取来身份证,到窗口领取了一张可以参观祆神楼、后土庙和城隍庙三个景点门票的门票。
景区里很冷清,进去以后,有一门卫看了一下我手里的门票,就放我进去了。我指着临街的古建筑,问他这是不是祆神楼?他是说。不过,在这里我出了一个笑话,我一直把“祆”字当成“袄”来读,结果门卫告诉我,不是ao神楼,而是xian神楼。我疑惑地看了看门票上的字,上面的确是“袄”字呀,莫非是多音字?正好有一背包客也在参观,我就上前问他,他说自己也不清楚,只是这里的人读成xian。后来在网上一查,原来真有“祆”这个字,而且发音真是“xian”,是天神的省义字,不称“天”而称“祆”,说明这是外国的天神。该教由波斯人创立,南北朝时传入我国,但没有形成气候。隋唐之后,中国的史书逐渐将“索罗亚斯德教”统称为“祆教”,是“三夷教”之一(另两者为景教和摩尼教)。
景区里很简单,面对面两座建筑,走进大门,映进眼帘的是三结义庙,据说是明万历年修建,原为真正的祆教庙,由北宋名臣文彦博所建,在明朝全国性摧毁淫祠时期,出于对文彦博的敬仰,该庙受到了保护,改为供奉刘、关、张的三结义庙。既是三结义庙,想着里面应该供奉着刘、关、张三弟兄,然而,庙里空空如也。庙的正对面就是祆神楼。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关它的资料,现记录如下:
祆神楼,当地人称玄神楼。是一座三重檐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楼平面“凸”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宽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街心部分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楼高二层,约25米,腰间设平座色栏,上部覆盖重檐,实为四层。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台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为琉璃制品,瑰丽壮观。这座高层古建筑物,楼内深度、广度的比例都很协调,因而显出十分雄壮与稳定的外观格局,为我国建筑中的精品。和永济的鹳雀楼、万荣的秋风楼、飞云楼合称山西四大名楼。
这段文字介绍的比较全面,但也比较专业,估计喜欢看的人不多。那我就用大白话介绍一下:这座楼从里面看其实是一个悬空戏台,戏台的下面是一个通向大街的门。从外面看则是一座十分精美的三层建筑,每一层都有飞檐翘脚,上面铺有各色的琉璃瓦,彩色斑斓。
我站在楼下静静地欣赏着,越看心里越是喜欢,那玲珑翘曲,那飞檐斗拱以及独特的木雕艺术,无不让人惊叹。
在祆神楼下足足转了半个小时,我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它,继续寻找另外两个景点。说是寻找,其实我只是信马由缰地顺着一条仿古街往前走,我没有开手机导航,也没有打算向路人问路,只想这么走下去。
这儿应该属于介休旧城区,路两旁的民房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仿古街两旁的房子有些是新建的,有些则还是旧的建筑。街道很长,但很冷清,大部分商铺的门都紧锁着。人们开着汽车或骑着电动车匆匆地从街上穿过,而像我这样悠闲地在街上行走的,几乎没有。
近几年,为了吸引旅客,很多城市都修建了这种仿古一条街,但这样的修建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一直心存怀疑。在我看来,古代建筑的那种风格,那种韵味,是我们现代人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出来的。过去,我们为了拓展城市,大拆而特拆,许多有价值的建筑被摧毁了,今天却想用粗劣的仿品来掩盖曾经犯下的错误。想想真是可笑。前年去大同,我曾去看了一下正在修建的大同仿古城,同样的冷清。 这样的建筑其实是很尴尬的,披着古代的外衣,却没有古代的内涵。
在这条街上,我也遇到了一个惊喜,那就是林宗书院。
可是,我刚要走过去,却被人拦住了,原来,书院现在被一家幼儿园占用,现在正是放学时间,为了以防万一,他们拒绝让陌生人靠近书院门口。我告诉对方我是外地来的,只想看一眼书院,希望对方通融一下,争取半天,结果依然是不行,我只好遗憾地告别了书院,继续前行。
一直走到街的尽头,我也没有看到门票上的后土庙和城隍庙,我不得不承认我走错路了。 拿起门票细细研究,发现反面有路线图,但已为时过晚,此时已是薄暮时分,即使我找到了也已经闭馆了。而我心里惦念着林宗书院,所以开始原路返回。刚一走到书院的牌楼下,就看见刚才拦住我的那个人。我微笑着问他:我现在可以进去看看了吗?大概人家看我比较执著,就同意让我进去,但却告诉我只能在大门口看,不能进到门里面去。
这已经让我很高兴了。
书院的大门古香古色,站在门口,一眼看到的是立于院中的一尊白色人物雕像。虽然门口没有人,但我为了遵守承诺,没有走进大门,只是朝里面瞄了瞄。除了那座雕像,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雕像后面三个圆门了。
让我更为惊喜的是,在书院大门口的墙上,我终于知道了三贤的答案。 这三贤分别是春秋晋国的贤臣介子推,东汉时期的教育家郭泰和北宋时期的名相文彦博。而这个林宗书院就与郭泰有关。
郭泰字林宗,是东汉时期太学生的领袖人物。后为避党锢之祸,回家闭门教书。这座林宗书院是上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为了纪念他,在他 讲学的旧址上修建的。院中所立就是他的雕像。
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游走,让我似乎进行了一次穿越,感受到了介休这座城市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