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河南突发“千年一遇”的水灾,24小时内,下了622.7毫米的降雨量。
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天一夜里,下了近两尺深的雨水。
河南地处中原,平原地区没有太大的落差,排水困难。突然之间平地水深两尺,而一些低洼地带更是重灾区。水库满了,河流也满了,到处都有溃坝的风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救援物资和抢险队伍纷纷驰援河南。为了缓解河南压力,又为了保卫下游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受灾害,安徽多地成了泄洪区。
可以肯定的是,因泄洪受灾,国家有赔偿。具体赔偿办法和标准因地而异。农作物、养殖户、林木、房屋等等因泄洪而受到的损失,都有具体详尽的赔偿。
选择一定地区泄洪,是国家统筹规划的结果,大家需要理解。毕竟一切自然灾难都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泄洪区的居民们无需恐慌,也不必要抱怨、指责。
泄洪区以外的人,必须理解同情并支援泄洪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这几天,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居然有人讥讽辱骂安徽泄洪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样在网上公开辱骂,涉嫌寻衅滋事。
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前几天,警方拘留了多位在网上发表言论辱骂河南灾区的人。
针对刻意辱骂、伤害灾区的言行,警方及时出手,让当事人尝到了法律后果,这既有利于营造全民一心、抗洪救灾的舆论环境,也能维护法律的威严。
同时也警醒,舆论场包容各种声音,但绝不能口无遮拦到出言不逊、恶意伤人,毫无底线和边界。
自由,是建立在守法和自律的基础上。
别把言论自由搞成了言论自毁!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