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励精图治,大清江山已无内忧外患,经济繁荣,人口增加,而文字狱运动的胜利结束,就如同一幢超级雄伟壮丽的建筑封了顶,标志着乾隆盛世构想的全面完成。乾隆很满意,也许他觉得自己该享享福了。
01 复宽和,喜清静
早年峻烈无情的皇帝,晚年心态变得越来越宽和。他不再像早年那样,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相反,他乐于施恩,乐于听到别人的感恩颂扬之声,所以经常进行无原则的滥赏。
皇帝年龄也大了',一切那么力不从心,在处理政务上力图简明,但求清静。避免“烦扰”,减少麻烦,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一大原则。对案犯从轻发落,放松法网的同时,皇帝施恩的手笔则更加宏大。乾隆末期财政并不十分宽裕,皇帝减免起税收来却并不心疼。
对于晚年出现的一些贪污官员,乾隆经常拖着不惩,或者以“不为已甚”为辞,加以宽纵。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内外文武大臣中竟有多人连续被革职、革任十余次而后却仍然留任原职者。
皇帝既然喜欢清静,不愿生事,地方大员们当然更乐于高枕无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后,懒惰之风在大清政界迅速蔓延。皇帝对山积的奏折感到头疼,而官员们对于案牍之劳,更是避之不及。
02 爱奢侈品,喜物质享受
步入晚年之后,皇帝无心进取,讲究和奢侈之间的界限迅速突破。各级官员都可以进贡,为了收罗民间珍藏,一些普通百姓也可以将家中珍藏通过大臣,转贡给皇帝。
为了配合皇帝的胃口,一年三节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了。除了三大节,端午节、上元节、重阳节,大臣们也都可以踊跃进贡。除此之外,大臣们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创造出了无数进贡的新名目:皇帝出巡,经过地方,大臣迎驾进贡,称“迎銮贡”;还有“陛见贡”、“谢恩贡”、“木兰贡”……有时,皇帝想要某种东西,又实在没有借口,就干脆称“传办贡”。
按章法进贡本无可厚非,它是帝王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须,但像晚年乾隆这样毫无节制地收受礼物,无疑成为打开腐败大门的钥匙。
因为进贡之风的盛行,乾隆年间的官场上出现了“帮贡”一词,即有权进贡之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上”。实际上却成了贪污腐败的新方式。
03 世风日下
进贡过程中的贪腐行为,不过是进贡诸多后果中最轻的一种。更为严重的是,皇帝对物欲不加节制的追求,给天下传达了许多不良的信息。
第一个不良后果是官场奢侈之风的刮起。乾隆晚年,社会风气日趋奢靡。官场之上,官员们整日比的是谁家的厨子好,谁请的戏子高明,谁收藏的古玩稀奇。许多官衙终日歌舞升平、花天酒地。
进贡热的另一个影响是官场上送礼之风的兴起,无钱不办事成为官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