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
教学工作的水平,在许多方面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什么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时活跃起来,由于观察,知识可以说是进入了流通领域,作为一种工具在劳动中获得运用。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难解难分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善于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观察的教师,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的到位。所要我们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在大自然的急剧转变时期,要领学生到大自然去;这时,大自然正在发生猛烈、急速的变化-生命在苏醒,生物的内在活力在更新,强大的生命冲动能量在聚积。这时,我们就能感觉到大自然带给学生的直观的影响和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在现在的教学中所缺乏的,常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而很少进行这种与自然的对话。还记得那场雪,我临时将课程地点改成室外,为安全起见,约班主任一起,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一起嬉戏,一起奔跑,一起近距离地感受雪带来的快乐和温暖,我想那终将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兴趣的奥秘何在:
每个教师都渴望使自己课堂上的学习令学生感兴趣。怎样把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是否每节课都令人感兴趣?兴趣的源泉何在?
课上得令人感兴趣,意味道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如果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字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使学生亲自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源泉。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对于读过很多课处书籍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的任何新概念、新现象,都装入了他得之于书籍的知识体系中,于是,课堂所讲的科学知识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种知识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助于弄清楚“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渴望在我们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我们要把这件事看作自己的光荣。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要跟我们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展开竞赛。如果学校不展开教师之间赢得学生思想和心灵的竞争,学生中许多人就永远也显露不出对任何课程的兴趣。学校里对学习、对知识抱冷淡态度,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的青少年越多,就越有可能是教师那里没有学生可对他们倾心地传授求知兴趣的火种。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不快的,是漠不关心,学生在这门或那门课程上落后和成绩不良,并不可怕,可怕得多的倒是冷漠态度。要唤醒漠不关心者的意识。不可能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克服智力冷淡的最正确途径就是思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唤起思维。每个教师对漠不关心知识和脑力劳动的学生,应当试用自己的一切智力手段。借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和方法去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为之而努力,凡是奋斗后的结果都可以提振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而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和牢固。
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喜爱的书籍,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当然这有赖于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什么地位。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教师今天没有重复昨天说过的东西。如果要教师的智力生活停滞、贫乏,产生了可称为对思想不尊重的表现,就会明显地影响教学活动。所以作业教师也要带着深厚的兴趣气氛去促使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