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我就是演员》里初见的留着平头的曹保平竟然有这样的力量。总得来说这是一部我没有同理心的电影,所以才能在这两个小时清醒得想了很多,不能被及时记录下来的零次信息大多都消逝在一个闪念里了,多多少少写点还能记住的东西吧。
关于教育
1.电影里因为狗而产生的家庭冲突大多数可以被解读为李玩家庭教育的两点失败:第一,是一部分长辈高高在上的、理所当然的“不尊重”,我的重点不在于打不打人,而是家长的不愿聆听,是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和行为的个体。尤其是在李玩明说了“我不是非得要一条狗”。狗丢了,就去尽全力找啊,实在找不到就算了。这么直白而且容易理解的话,却没人理解。也没有人在乎她说的。想到贺勋先生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着急说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说完”,成年人按他们活出来的经验着急着表达自己,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想当然地做着他们认为最好的事,同时想当然地认为因为“尚未成熟”的孩子说出来的童言稚语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而选择放弃理解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我想,如果这个家庭始终建立了平等且有效的沟通,父亲或者爷爷奶奶愿意平静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并且因为真的听进去了而给出回馈的话,会不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矛盾。第二,是家长犯错后的不自知和不自省。李玩爷爷把狗弄丢了,回家后爸爸给出的解释真的太绕了,说得最多的是爷爷的不容易。这样错了就不是错了吗,为什么不道歉,为什么明知道第二条狗不是爱因斯坦还心安理得的训斥李玩无理取闹。李玩爸爸因为打了李玩给她道歉,临走前却依然要继续着爱因斯坦的谎言,就像是我最想听到的你说你错了的地方你却坚持说我没错。但是作为一个观影者我好喜欢这一部分的剧情设计,把一个沉浸在自己谎言里负隅顽抗的大人表现得不动声色。
2.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懂事”二字我倒是觉得挺正常也很好接受的。我觉得懂事让我活得很舒服,并不是因为迎合或讨好了别人而带来的而是真实的舒服并且在成长的无数个瞬间也让顺带着让别人感觉到舒服。懂事不是成长带来的,而是需要伴随着你成长的弱规则感,我坚信未来会自己的孩子进行从娃娃抓起的“懂事教育”,从孩子尚未形成自己的意识的时候的教育到他未来成长所有阶段的教育,都是原则统一的,一贯的教育。李玩家的成长教育太过分裂,孩子小时候犯错你容忍,用不懂事解释,而当这个孩子成长到某个年龄突然告诉他要懂事,孩子当然会无所适从,懂事是什么。而李玩喝牛奶、吃狗肉的情节,一开始我想把它们归为她开始懂事了?但我说服不了自己,她完全可以不必喝、不必吃,两者在我心里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像弗洛伊德把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简单的用性来解释,那我倒是愿意这些行为理解成成长过程中的仪式感。没有理由。
关于细节
1.整部电影我最最喜欢并且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大概是高放和李玩在洗手间里的时候听到外面店里放着的歌是《情非得已》。我第一反应是导演在这个时候选这首歌是有多懂少男少女的心啊。一下子好像回到了某个夏天QQ消息里出现了他分享来《情非得已》时候懵懂的样子。如果那个男孩碰巧看到这里希望他不要误会,我没有在怀念什么。但是毕竟我亲自活过的一天一月一年不可能轻易忘掉,只是在经提醒后想起某些事情的时候还能勾起嘴角。此去经年,对你不再道谢或道歉,非得扯什么说的话,就说:不念甚好。祝安。
2.结尾李玩弟弟把奶吐出来的时候,好像宣告了命运开启了下一个轮回,这就有点残酷了。
3.李玩和她爸爸在车上提到李玩妈妈的时候捂住李玩的眼睛自己哭的时候,我感觉好像第一次看到这个男人的可爱和真情,可能是对已经结束的爱还爱着吧。
4.给李玩弟弟庆生,大家围在一起亲热的笑着,张雪迎这里的演技我真的喜欢,那种局促的笑太到位了。热闹是你们的,与我无关。笑容的背后是多么的孤独啊。特别心疼她。
关于我
也不知道这部电影我到底看懂了没有,但我一点没觉得成长的疼痛,可能是我没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指点说电影里的所有冲突都是可以解决的吧,没有解决也不过是这个家庭的选择。干嘛非得扯上疼痛呢。
我成年后每次和我妈聊到教育的话题我妈都说感觉自己的教育特别失败,听起来怎么都有点像在骂我。但其实我一直觉得我挺幸运的,即使是在我小的时候,我也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更何况,如果不是我妈心急火燎的教育,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而我爸的无为而治,给了我很多天马行空和野蛮生长的自由。你们连自己的成长都是自己摸爬滚打摸索出来的,第一次当爸爸妈妈就做得这么及格了,你们真超棒的。老爸老妈,真的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