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就是带着对文本的初步理解,重点品读文本的出彩部分。字、词、句、段,包括标点。把这些内容掰开、揉碎、打散,整合、挂连、比较,使之在学生的深入理解之后,能够以小见大,由部分触及整体,由片段带动整个情绪。于是,这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就是深层次的。不仅带有感受,还会化作自己的情感。他能做到有的放矢,声情并茂,从而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韵味。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这并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而是朗读者对作品的发现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还是在那里“挤”情、“造”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为虚情所动。朗读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有些学校的老师特别喜欢让大家齐读,而又缺少有效的指导。误以为只要声音大调门高就是成功 比如句尾的字念成句尾加省略号儿,字音拉得很长。比如平均使用力量,语速始终一致。根本不管文章的起承转合。每句话不论是否真有什么含义,统统找到一处重音加以强调,不管文章基调如何,始终用激昂洪亮的声音表现等等。这两种方法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的惰性。为了求得统一大家彼此迁就,渐渐习惯于一种调子,慢慢慢就不再考这种调子是否能够适合当下所朗读的文章,实际上这是不利于提高朗读水平的。这种固定的腔调导致孩子们不管朗读哪一篇文章,统统千篇一律,失去了朗读与创造性感受为基础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