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直中学 叶关林
《去括号》这节内容教学时,从学生的练习和家庭作业来看感觉不是太好!
在其中的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理解去括号的法则。我认为其中的两句“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正负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正负号。尽管这两句话措词非常严谨,但让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因此,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话读了两遍,末了又把它简化为一句口诀;去掉“()”号,各项不变号;去掉“-()”号,各项都变号。然后进行例题的示范讲解,三个例题讲完了,我感觉学生应该是听懂了的,于是抽了四个学生(基础贪偏差)到黑板上做,结果有两个学生的符号还是出了问题。
而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同样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理解去括的法则。然后又再
进行强调:去掉“()”号,各项不变号,去掉“一()”各项都变号。然后补充“去括号”的直观形式;(a b-c)=a b-c; -(a b-c)=-a-b c
以此来让学生先体会去括号的法则,再讲例题。课后,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去括号的过程中犯如下的错误;
(1)分不清什么时候需要改变括号中各项的符号,不管是“()”还是“-()”号只要去了括号都要变号,要么都没有变号。
(2)在去“-()”时却只有部分的项变号,特别是首项最容易忘记变号;如:-(a b-c)=a-b c
(3)括号前的常数只乘第一项或只乘括号内的部分项,如:
-5(a-2b 3c)=a 10b-15c
以前讲这部分内容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出现的学生并不多,可现在讲的比以前讲得要细一些,情况却比以前差。
看来对教材和学生还得好好的研究,找出适应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我想到了因势利导的方法,即采取让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乘法分配律并合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方法,即无论括号外的因数是什么数,当它与括号内的某一项相乘时,只要是两者的符号相同,那么结果必为正号,反之只要是两者的符号相反,那么结果肯定就是负号。为了检验学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情况,我在讲评作业时,另外出了几道题分别让这两个班中基础差的学生上黑板做,结果他们几乎都做对了,这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