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为什么一向亲近的孩子变得如此生疏?答案简单,但却总是被父母忽视: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自愿服从父母的管教,不会因为父母的这重身份,就自动认可父母拥有管教的权利。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抚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二、角色缺位,导向错位
父母角色的缺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再也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因此一旦有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
三、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就不会再产生了
英国杰出的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则表示:“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也就不会再产生了。” 什么是有利的关系?有利的关系必须具备: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拼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牺牲一切的意愿。
四、孩子不说,不代表不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孩子的天性是站在父母这边的,他们天生就想亲近我们,即使他们自己并不这样觉得,即便他们的言行好像总在疏远我们,但作为父母,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担起抚育者和导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