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戈莞尔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大专文化,有正式工作,非常疼爱我,但也不是“富养女”那种,而是用最“正常”的方式养育我。
自己步行上学,提前十分钟到校,不用太早。中午吃一荤一素,发工资了就多带点副食。放学可以出去玩,天黑了回家就行。自己背书包、包书皮,不用自己洗衣服,吃饭前擦桌子,吃完了捡碗,不用刷。
可以说父母从来没有特意让我吃过苦,甚至肯德基刚来哈尔滨的时候,妈妈还带我去大吃一顿。可是从小我就不会乱花钱;看到路边卖东西的老奶奶,会希望她的东西快点卖光;会主动学习,考试落后了自己会上火;弄丢了东西,会心疼得吃不下饭。
透过自己的经历,我发现,为他人着想、理解生活的不易,并不是非要通过刻意“吃苦”来历练的。
一
生活真的没有那么苦。
最近“吃苦夏令营”在学生中间流行起来,好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孩子们睡硬床、吃粗饭、上室外厕所,可能还要做喂猪、养鸡的工作。这些事可能锻炼了孩子们的某些能力,可是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现在的农村再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我们城市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如此刻意去吃苦,回来以后也并没有用武之地。
二
孩子的心灵健康更重要。
一个视频中,父亲把三四岁的儿子衣服脱掉,举在头顶,往冰冷的河水里扔,孩子哇哇大哭,挣扎地往回游。虽然没有交代前因后果,但我还是心疼得咬牙切齿。用这样的方法磨炼孩子的意志,真的有用吗?
术业有专攻。如果想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那么就直接去做好了。想让孩子会滑冰,就去冰场上练;想让孩子学美术,就带上画板去写生;想让孩子会游泳,那就去游泳馆学呀,往冰河里扔什么!
家长的用心良苦,反而换来孩子的恐惧,得不偿失!
三
“吃苦”之后会反弹。
如今的家长,不说都是溺爱孩子,但一家一个宝贝,谁不心疼呢,只要一心软,不但苦白吃了,还会有更大的反弹。
同事把五岁的儿子送去“吃苦夏令营”,领队老师时不时发回来孩子“吃苦”活动的照片,咬着苦菜、眼泛泪光,看得同事眼泪都要流下来了。果然,一接回来马上带出去吃好的玩好的耍了一整天。
四
学会享受也是一种进步。
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他会不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住,甚至通过加倍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呢?
我们都知道王思聪逛夜总会一晚上花二十万,可他用五个亿赚来四十个亿的事实更加励志。
我始终认为,这种流于形式的“吃苦”教育没有营养,孩子也不傻,刻意的“吃苦”有失真诚。真正要让孩子懂得的是,自己是什么样的条件,就去过什么样的日子。遇到不如自己的,会怜悯同情,出手相助;看到优于自己的,就激励自己,努力拼搏。
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吃苦”教育,而是“正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