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陈列的15个常识
◇◇◇ 1.陈列展示 ◇◇◇
一般来说,店家不会排斥顾客去触碰商品。不过有时为了避免单价高、易碎的商品在顾客触摸的时候发生损坏,导致争执,一般都会将此类商品放置在玻璃柜或亚克力罩内,阻隔顾客的直接触碰,并会搭配上文字说明加以强调。如顾客想进一步了解商品的质感时,可告知店员,请求将商品取出。 将商品密闭地展示,有助保护商品,不过也阻隔了顾客与商品互动的机会。若不想让商品以密闭的方式呈现,也可以利用陈列小技巧,限制顾客观看商品的角度,以降低顾客触碰商品的机率,如将食器类的物件用立架架高而非堆叠平放,并且在该区域的地面前放置较大的物品,顾客自然会教难以靠近,降低了触碰频率。
◇◇◇ 2. 陈列的易取性◇◇◇
商品的间距与商品放置的数量,是决定顾客是否方便拿取陈列商品的重要因素。不过这并没有统一的准则,店家必须依照商品属性,不断地尝试出最适合的效果。通常商品在陈列时,店家会希望顾客尽可能与商品进行互动。 摆放在视平线位置的商品,因为顾客最容易看到互动机率较高,此时可以把物品之间的间距排得较宽,给顾客轻松的感觉;若高于视平线又不希望顾客碰的东西,间距就可以摆放更紧密些。此外也需要考虑不同的商品,文具类的小物件可以摆得稍多,中高单价的设计品则须保留一定的空间让商品“说话”。 不过店家有时也会犯的毛病,就是把商品排得太密,希望尽可能多地展示商品。这样反而会让顾客不知道要拿什么,降低了商品被拿取的频率。因此商品不能一次陈列得太满,可依照状况,根据顾客的反应,再调整商品陈列的数量。
◇◇◇ 3. 销售空间的分区规划◇◇◇
每一家店铺对于自家空间分区的规划各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会根据商品的功能性或外包装,规划各区块的商品摆放位置。有些店铺则考虑商品价格,将单价低的商品陈列在门面入口周边,沿着顾客的浏览动线,摆放单价逐渐变得高的商品,引导客户走入店铺深处。 在进行分区规划时,通常可以从大到小:确认商品的类型与品相后,将整个店铺区分为几个相对应的大区块,再逐渐加入桌椅、柜架等家具。预想商品分区的过程中,顾客浏览动线的设计也就会越来越清晰。 大部分的店铺,都会遵循这样的商品分区逻辑。不论是品牌、功能性、色彩、风格,或是价格都可以作为分区的依据。如果希望顾客方便查找商品,便可以依据商品的品牌、或是功能进行分区。若考量的是商品陈列后的美感氛围,也可将所有商品打乱,纯粹以造型或色彩区分各个区域的陈列。但建议不要混淆各种陈列逻辑,这样会容易让顾客无法找到他们想看的商品,也无法确认店铺的风格或定位。
◇◇◇ 4. 引导顾客浏览动线的陈列◇◇◇
一般来说,我建议将收银台设定在能够总览全店空间的位置,以降低商品被窃或受损的可能,且在顾客需要服务时,工作人员也能较快提供协助。如果店铺空间充裕的话,要尽可能让走道维持舒适的宽度,可以让2.5人带着包包并排通过而不会撞到对方的走道宽度,这是比较理想的高度。 一般顾客进入店铺后,若收银台在门面的附近,顾客多半会朝收银台的反方向开始浏览。在规划动线时便可利用这点来模拟顾客的路径。若店铺空间够大,想要引导顾客前进的路线,便可利用家具或柜架的摆放位置,调整走道的宽窄的方式,顾客自然会朝空间较大的地方走去。 不过,在规划动线时,除了留意如何让顾客走得舒适,更重要的是要怎么让顾客停下脚步并关注商品。为了避免视觉疲乏,可以让每一个区块、柜架或是桌面的陈列,都有一个主题或陈列上的亮点,避免画面重复地无限延伸,纵使动线很顺,但若顾客不想逛下去也是徒然。
◇◇◇ 5. 黄金陈列区的陈列◇◇◇
黄金陈列区的销售力度最强,商品周转率会较高。如果加入主题或是展示的变化,让每次来访的顾客有新鲜感,便能稳定地提高商品的销量。黄金陈列区一般会位于门面或柜台附近的醒目区块,也就是说越容易让顾客在走入店内或结账时注意到商品的地方,越有可能成为黄金陈列区。 然而,摆放在黄金陈列区的商品,也需要考量其价格。若刻意在黄金陈列区摆放价格过高的商品,也未必能提高销量。单价越高的商品,顾客冲动消费的机率越低,顾客往往会花跟多时间,检查确认商品的品质后,再行买单。
◇◇◇ 6.如何拯救销售表现差的区域 ◇◇◇
若发现某区块的销售表现特别差,可先试着先找到问题的根源。若受限于陈列的位置,则可调整商品的布局。譬如放置于高处层架上的商品,如果店铺空间较大,就很有可能导致销售成绩不佳。此时若将商品移置一般平台上,搭配策划的主题包装,就可以有效提高销售量。 但业绩不好有时也可能是动线或环境的原因。譬如偏离主要动线的畸零地,就很难引导顾客过去浏览商品。如果改善动线或环境状况后,还是无法提高销量,或许也可以考虑改变该区块的功能。既然无法销售商品,何不转换为休息区、饮料吧,或纯粹营造一个情境或一种氛围,转变该区域的目的,以另一种方式让顾客停下脚步。
◇◇◇ 7. 道具的作用◇◇◇
布、丝巾、小木盒、亚克力展架、盘、碟等小物,都是生活中常见,且可多加运用的陈列道具。搭配道具,可以加强陈列的立体感,或渲染、改变陈列氛围。譬如在商品下方,加入盘、布或是展示台的衬垫,便能在陈列中加入色彩对比,或增加商品高度,让商品更容易受到顾客的关注。其他像是书本也能在陈列中带来文艺、清新的气质。干燥花或是植栽,则能让陈列显得更具生活感。这些都是从变化氛围的角度,去思考道具的搭配,让其充满无限可能。
◇◇◇ 8. 材质、大小与色彩的搭配◇◇◇
应回到商品的特色去思考搭配方案,是要延伸商品的特色,还是要制造反差。像是工艺品便很适合与老物件进行搭配,因为都很有历史的痕迹。玻璃制商品则可以放在玻璃柜中陈列,搭配干净的背景色,便能延伸视觉的通透感。黄铜金属类的商品,若同时摆放太多,便很容易失去焦点。建议一次只放1~2个,局部点缀,搭配大理石或原木材质的桌面,对比材质的差异。 深色搭配浅色是常用的配色基础,加入深色的背景便能让浅色商品更为突显。一般最常见的便是布匹或木头材质的道具。其中比较特别的是纯白餐瓷,白色餐瓷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搭,特别是当商品追求利落、简约的造型美感时,与有颜色的餐具搭在一起反而不见得好看。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搭配的反而是同类材质,就尽量让陈列的表现维持大面积的白色。
◇◇◇ 9. 怎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陈列规则◇◇◇
有些创业者,是在开店前就有基本想法,因此会很明确地依照他们想要的风格进行陈列,不过所有的陈列都需要不停尝试。尤其是商品的大小跟造型都会随着进货销售需求而有所变化,如果一直套用相同的陈列规则,那是无法表现出商品的特色。 而每一家店的陈列风格其实都各不相同,或多或少都会加入陈列者为的想法或是个性。因此当初学者要进行商品陈列时,需要多多观察,累积设计的感受,才能慢慢掌握适合自家店铺的陈列规则。有些有一定规模或体系的商家,甚至会安排商品陈列的教育培训,工作人员要等到测验通过后,才可以进行商品陈列。 在寻找陈列灵感时,可以多多参考国内外的网站,或是多逛商店,不一定要限制风格,多观察不同风格的陈列,也可以为自己带来灵感。然而,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自己要多实践试摆。可以选定一张桌面,设定好要陈列的商品及数量,然后试着实际陈列,练习的过程也可让自己认识商品的特性,练习后的成品更可以拍照留存,用自己的双眼,感受陈列的画面是否符合想表现的效果!
◇◇◇ 10. 价格标签的呈现◇◇◇
常见的价格标示方式就是豆豆标。因为体积小,也可节省陈列空间。不过每家店的风格各不相同,从价格标签的呈现,也可反映出不同店铺的经营理念。有些店铺,认为豆豆标不够美观,且强调顾客可以直接拿取、触摸商品,因此倾向将价格以白色标签贴在商品不显眼处。诉求商品手感工艺的店铺,也可以使用标签,加入创作者大名、作品名与价钱,销售商品时也引导顾客加入对于创作者情感层面的想像。比较特别的是,也有店铺刻意不加入任何价格标示,因为不希望顾客一开始就以价格论定商品。而是倾向以对话介绍方式说明商的背后故事,待顾客有兴趣后,再说明价格。
◇◇◇ 11.营造情镜 ◇◇◇
有越来越多的店铺,摆脱传统把商品放满、放好的思维,诉求情境的营造,让顾客感受商品的魅力,借此引导顾客想像购入商品后,可以怎样应用或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诉求情境与氛围的陈列,重点要让顾客能从画面产生想像。除了讲究陈列,灯光更是一个能够大幅改变氛围的关键因素。常见的营造空间氛围的方式,是在相对昏暗的陈列场景中,加入一个蜡烛或灯箱的发光体。而不是直接把光线打在想强调的商品上。光线的间接渲染,更能营造出空间中的情境。 而陈列情境的营造,其实需要很多次的练习与尝试。建议完成陈列后,用拍照的方式,确认搭建出来的陈列是否符合理想的情境。拍照时也可多变化角度,逐渐确认陈列是否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而完成陈列的设计后,亦可将拍好的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除了当作营销的材料,也可观察顾客的反应。
◇◇◇ 12. 消费者观看商品陈列时,最在乎什么◇◇◇
每一个消费者在观看商品时,在意的特色各不相同。首先顾客在观看商品陈列时,一定会先以自己适合或喜欢的风格(类型)为主。如果陈列风格不对顾客的胃口,很可能商品连被顾客触摸的机会都没有,这表示该顾客就不是你的客户群。 但一般来说,陈列的互动性、新奇与趣味感都很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像是可以挑选字体印制的卡片、或是会动会发光的商品,就很容易吸引顾客的目光。因此一定要在陈列时就把商品特色展现出来。也有些顾客,在意的是商品的质感,针对这些顾客,便需要能突显商品的设计、造型甚至是其功能性的巧思,此类顾客才容易受情境式的陈列吸引,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引导顾客想像并认识商品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 13. 橱窗陈列◇◇◇
每家店铺的客户群都各不相同,如果顾客是先从网络认识店家,通常是愿意特别来此拜访的族群,未必需要特别利用橱窗招揽这类客人。但如果想吸引过路客,建议在商品的摆放上,就要先摆出能让人快速辨识店铺定位的商品。 在橱窗的陈列上,也可多运用情境式的陈列方式吸引过路族群的目光。不过情境的营造,还是要以商品为主体,若太过强调氛围,过路客观看时无法连接到商品则是徒劳,毕竟橱窗能呈现的空间与范围有限。由具体的商品去思考陈列方式,比较有效益。除此之外,橱窗的色彩表现,在陈列中也显得非常重要。只要商品色彩够显眼,吸引路人注意的机率就更大。
◇◇◇ 14. 更换商品陈列的周期◇◇◇
更换商品陈列的基本周期平均为一个月,如果商品周转率高,新品进来得快,变化陈列的周期则可以更短。某些店铺甚至会以季度为单位,全店大改商品的分区布局,花费许多精力,改变大件家具的位置。 花费精力,让老客户有新鲜感是很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检视原有的陈列逻辑是否有改善的空间。如果对自己开立的店铺商品定位不清,一年到头店铺的陈列都没有变化,这样店铺无法与其他商店做出区隔,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淘汰。
◇◇◇ 15. 加入策展概念的陈列◇◇◇
将店铺中的商品以主题策划,甚至是策展的形式包装,也有助于给顾客提供新鲜感。主题或策展的陈列方式,也有机会让原本被放置在不显眼地方的商品,能够被放置在较显眼的地方,以提升商品人气。而在策划主题时,也可能会发现店内的品种有所缺乏,此时也可以考虑与其他品牌或是店铺合作,以店中店的方式,策划主题。对于单打独斗的风格小店来说,店中店或快闪的伙伴关系,让自己有机会参与其他的店铺或品牌的经验,也有助于让自己的商品流通或触及到自己未曾想像的客群!
【 1. 零售空间设计 】【 2. 餐饮空间设计 】【 3. VI 平面设计 】【 4. 橱窗道具设计 】【 5. 展示展厅设计 】【 6. 品牌营销策划 】
微信/电话:1316800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