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经过近一个月的要求,班上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个思维的习惯和意识,那就是每节课都不能虚度。
最早的英语课堂上,我是分科教学的。能听懂英语的孩子跟着我的教学节奏走,不能听懂的孩子则学习其他的科目,总之,一节课下来必须有收获。
很多事布置下来容易,但是落实下去很难,比如检查。如果我们只是布置而没有检查,没有结果呈现,那么我们的要求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可是检查是最困难的,班上五十多个孩子,全部检查下来是很大的工作量,课堂时间总是有限,我无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既然布置了任务就必须落实到位,否则一旦第一时间失信,那么想再次确认就难上加难。
第一次我布置给孩子们一首古诗任务的时候,我觉得八句话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问题,结果发现这八句话对他们来说是一座山,一节课下来只有五个孩子完成,其他十多个孩子一句也没背会。
没背会无外乎不背或真背不会,我决定逼他们一把,寻找真正的答案。利用课间,课前,课后时间,我把他们一个个喊到办公室,一个个辅导,教他们背诵的方法,然后检查。
今日事今日毕,我必须让他们完成一天的背诵任务,刚开始的一周,我付出的时间最多,往往延长到六点我才离校,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把这个头挺过去,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果然一周的较量下来,孩子们就形成了习惯,他们在我的课上很少出现偷懒,任务就在那里,早完成,晚完成都得完成。
为了肯定和确认孩子们的努力,黑板就成了最好的展示,让每一个孩子的努力被看见,让每一次的进步被肯定。
或许在你们看来这样的结果并不怎么样,但是我却非常满意,班上除了十几个真的学不会,甚至连字都人不全的孩子外,剩下的全部都行动了,这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让我们蜗牛班的孩子向前行走不容易,每天都需要硬挤着,“逼着”他们去挑战自己,否则一个完成的都没有。
经过四月份的坚持,孩子们在困难面前不再选择逃跑,虽然还是离不开我的督促检查,但是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进入五月份,我又开始改变策略,以前的英语课堂孩子们背诵其他科目,这次我想尝试一下他们是否能完成英语的任务。
利用文本上的图片,我们一起设计导游词,两块黑板分层次要求。
第一个层次的孩子背会两块黑板上的内容,第二个层次熟读第一块黑板上的两句话。
是否觉得这个要求简单了?对于我们班上的孩子来说这点内容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单单一个welcome练习了三十多遍还是会忘,无论我怎样方法指导,他们就是喜欢死记硬背,喜欢走捷径不愿思考。
虽然过程很难,但是惊喜还是有的。比如云帆,他第一个完成了熟读,这对他来说就很了不起,平时的课堂他一直都在睡觉,想喊醒他太困难,而今天竟然这么快完成了任务,这难道不是惊喜吗?
我安排他做小老师去教冯森他们几个,而且负责检查,这倒给了他很大的动力,终于可以耀武扬威一次了。
除了他,还有崔桐言,王铭琅,他们可不是熟读,而是背会的。
不试试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孩子们的潜力有多大,不试试我们就会一直认为他们根本学不会,在结果面前,他们看到自己能完成。
当然,还有想逃跑的孩子,比如梦涵。上我课的时候他在睡觉,喊他他就是要睡,我不生气,先成全了他。
下课后请他到办公室,任务就在那里,休息好了就更有力量完成了,果然他还是不得不完成。
较量就是这样,一旦对方不示弱,另一方就没了勇气。
我还有三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到六月中旬期末考试我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够的。
让脚步慢下来,学会比学过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走,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我相信未来可期!
美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