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是这本书的全名。
和共读的伙伴这周一起共读这一本,第一天还没有阅读到正文,而是这本书的6个序。序,占了这本书的1/7。
1.序一基本占了整个序的1/2,是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教授作的序。
这篇序又分了6个小标题
①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②负熵与精神熵
③自寻目标的时代
④心流与庖丁解牛
⑤机器人驱赶我们去游戏
⑥书名回归原著
基本上读完了第一个序就可以知道大概讲了什么了。
书中提到了庖丁解牛,而封面让我想到了熟能生巧的故事。
郑教授还针对书中的内容,结合实际,给出了更符合我们现实情况的不同意见。
️️️️️2.序二赵昱鲲曾经是作者的学生,之前是一位理科生,看序也能看出来充满了理科生的讲解。
3.序三以海明威为例来分析,这部分充斥了海明威,而且给我的感觉还更偏向反例,不是很喜欢。
4.序四之后的三篇,就变的很短了。
在这里提到“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它背后更大的逻辑是,你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之前就有思考过,心流和沉迷了有什么区别,和序一里提到的瘾一样,在这篇序,看到了更明确的说法。
5.序五和序六与之前的表达区别不大,且很短。
·
其实我不太明白,一本书为什么要以如此多的序来开启,读着冗长的序,重复的分析,很容易就让我陷入了疲惫,几乎每一篇都会说一下什么是心流,尽管会带有他们自己的认知。看完序之后的疲惫,对正文好像少了一些积极,已经被剧透全了。
前两篇还是比较不错的,一个是有结合实际的分析,这点我很喜欢,还有书名的介绍。另一个是特殊的身份,曾经作者的学生,所以会和我们有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和伙伴们进行七日共读,为了更加有效的读书。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如果自己读,真怕读读就偷懒了,或许还没有从所有书中找到心流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