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向浙江省人大代表丁杭缨代作出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杭111号建议的答复》,《答复》中明确: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持证上岗惹争议。
从浙江省教育厅的初衷来看,肯定是积极的。大家争议的也许就是这个“持证”,一旦有了强制,就会有反弹。专家也出来说了,大家不要关注“持证”,应该淡化“持证”。问题是,此前个别地方将家长学习积分与孩子入学相挂钩的尝试,这就有待商榷了。
父母终身学习,基本上现在的家长都能接受。因为大部分家庭里面都会有一个或几个熊孩子。而与熊孩子过招,就看父母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了。有的,大棒伺候;有的,无限满足;有的,事无巨细的呵护。而有过学习的父母,可能会用学习到的知识去改变之前的做法,亲子关系也许就更和谐了。

其实,父母的学习不仅仅在于学这上面,包括上面说的浙江试行的家长学习积分制。最重要的应该落实在“习”。论语的开篇就有“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到的知识,要落实到实践中,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去练习。毕竟,父母的学习,更大程度应该是“学之以为用”,“用”才是关键。
现在很多父母接触了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比如《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无条件养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等等,但是你能说自己就会教孩子了吗?依然很多父母比较迷茫,书上学到的知识,总觉得无法落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花几千元去参加了某种父母培训班,课上的时候如同打了鸡血,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怎么没有早点来听课呢?可是回家后,发现很多课上听的有道理的方法,却在自己孩子身上失效了。
为什么?
如果教育孩子这么简单的话,那所有人都会教孩子了。就像前段时间北大教授吐槽自己的女儿:“我是农民的孩子,她是学霸的孩子。这是天道,没办法。”道出了多少父母的无奈。作为北大教授,俩夫妻可都是高知分子,但是在孩子的学习上,依旧是认天命。用他的话说,“不管你多优秀,你的孩子都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你要认识这一点,并学会接受这一点,对谁都好。”确实如此,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就会带来对孩子的高压,孩子长期在高压下学习生活,带来的很大可能是一个更不优秀的孩子,或者是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那作为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父母和孩子成为终身学习者
父母接触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看一些育儿书籍。现在西方的很多育儿书籍对于与孩子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值得一看。比如《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挑战》等,学习如何平等的对待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再加以一些情绪管理、积极倾听技巧,情景引导技巧。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应该会有很大的提升。当然,还是那句话,学之以为用。知识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掌握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用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重点是你应该做好实践和反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父母的心态放平和
就如同上面北大教授说过的,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孩子优秀,大家都开心、高兴。孩子不优秀,父母也应该接受,让孩子快乐,找到孩子其它地方的闪光点,在这些闪光点处引导和培养,也许孩子会是另外一种天才。放弃对孩子高压,心态平和。与孩子保持和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关怀与爱,让孩子心理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三、内驱力的培养
我们没办法改变孩子的天道,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
孩子对某方面有兴趣,我们就不要轻易抹杀孩子的兴趣,而应该让孩子保持这份兴趣,在一定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孩子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也许他的这个兴趣就是他未来的发展。同时从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是内驱力形成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对学习确实没有兴趣,那就看有没有办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让学习有趣,这个就要因人而异了。
我家的孩子,他的兴趣点在游戏和竞赛上,所以我经常设计一些游戏和竞赛,让他喜欢上某个项目。比如,有段时间,他的数学计算正确率比较低,我就与他玩扑克24点,20以内加减法快算,4位数加4位数的加法,我让他3秒钟,看谁又快又准,我孩子就比较喜欢,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要我同他玩几十道题目。又比如,孩子背《古文观止》,我们就比谁先背下。长期下来,他就会变成习惯了。
这就是利用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去设计的。兴趣永远是内驱力形成的根本原因。当然有时候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外驱力,但是最终,外驱力的设计一定要能内化成内驱力。
四、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我很多文章都提到过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和内在品质的基本。比如培养孩子学会尊重,培养孩子坚持,培养孩子宽容,培养孩子合作等等。同时,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培养孩子内驱力的一种。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他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深刻的认识。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是最高层级的。

五、让孩子提前开启心智模式
我曾经在一个短视频分享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智模式需要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第二个阶段:孩子知道为了什么学习,但是不能自律;
第三个阶段:孩子知道为了什么学习,也能够自律;
第四个阶段:孩子知道为了什么学习,也能够自律,同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提前开启第四阶段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