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学派结缘并愿意去深耕,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有缘分。包括在这条路上碰到的好老师,好同伴。
5,6年前,刚入精神动力学不久的我还在自体,客体心理学里徘徊,在一本本或厚或薄的大咖著作中流连。书架上放满的全是心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克特,科胡特,比昂.....除了克莱因的书读起来感觉离我较远,其他大师的书都让我感觉字字珠玑。我也购买了法国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多尔多的书,会感觉到和其他心理学的著作分析的维度有差异,但是如果细细读的话也颇有受益。书架上唯独没有拉康的书,一方面因为他本身也不出书,但是即使看了他的理论读几行也读不下去,什么三界,欲望...晦涩的让人瞬间望而生畏。
那一年好像是疫情的第二年,也是在停下和前任体验师的工作一年之后,外界的动荡不安带来内心的重重焦虑,于是又生出重找一个体验师的想法。因为想把丢弃已久的法语也趁机捡起来,就这样认识了我的拉康派分析师,一个老头,在屏幕那端,离我很远。因为隔着屏幕,我好像有很多在前任咨询师当面交流的场域中很多说不出口的东西也能不再有顾虑的能说出来。我拼命的说啊说啊,有时都忘记了对面还有一个人存在,我也对他毫不关心,甚至在分析了很久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腾讯会议室里写的都是中文的名字而不是拼音,对于完全不懂中文的他而言应该像看甲骨文吧,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发音叫我吧;我也在很久以后才意识到他并不是欧洲人...可是,当时的我毫不在意呵,我只是沉浸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想努力的用另一种语言全部述说。印象里,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很深刻:"你要像个疯子一样去表达自己."也许正是这句话无意识就推动了我去说,尽情的表达...3年后,当他要到中国来开会买了到北京转机的机票特地和我见面时,我才意识到他并不仅是屏幕那头的一个遥远的工具人,而是记得他并不熟悉的国度的每个分析者的名字甚至所在城市的一个有记忆有温度的分析师。因为他,我开始觉得枯燥的拉康精神分析其实也是如此有人味儿。当然,他带给我的远不仅如此,而是通过他,我认识了拉康,他的理论,他的为人;我逐步对那些在国内都耳熟能详的金句有了感知,尤其是我开始慢慢的知道了精神分析的一些真谛:自由,创新,他还给我推荐了很多好的学习资料,珍贵的资源。。。太多收获了,我很感激他,我的第一个拉康派老师。
之后,我又在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现任督导,她是一个微胖的老太太,中年才去法国读了精神分析博士,之后回到本国就开始了精神分析师的生涯。法语都不是我们的母语,可是她却能游刃有余的用这门外语成长为可以授课,督导的精神分析师,从这些经历而言,她给了我职业上的信心。督导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让我不知不觉的就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通过她,我学到了如何将拉康的精神分析思想和鲜活的临床个案结合,这反过来又让我对理论更多了些亲近感。我也很有幸遇到了现在的拉康理论老师,他能化繁就简的讲清楚复杂的理论框架,让我们从小白开始,一步步走进深奥理论的大门,并能走的更远....在一起学习的过程里,我也遇到了真正对拉康的理论感兴趣的志同道合的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讨论概念,一起谈论上课的内容,甚至一年又一年的一起组班学习课程,彼此交互支持学习的情感更加促进了在这条道路上的前行的坚定力量。
回首往日,当初陌生如天书的一些名词已经成为我每天学习中耳熟能详的术语,我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用这些概念,理论去分析,构建我的临床工作。当然到现在为止,还不敢妄自称为拉康派精神分析师,但是我相信未来的某天,我可以自信的宣称自己为“拉康派”。